選自Wired,作者:WILL KNIGHT,機器之心編譯,機器之心編輯部
幾年前「被」發表了兩篇論文,與素不相識的中國學者「合著」兩次,自己竟毫不知情。這是「合著者」還是出版商的鍋?
不是自己寫的論文,卻掛上了自己的名字,也是一件很令人氣憤的事。
據《連線》報道,最近,MIT-IBM Watson AI Lab 的主任 David Cox 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去年 12 月,他在瀏覽 DBLP 文獻資料庫時發現,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現在了兩篇從未見過的論文中,成為了論文的合著者。

MIT-IBM Watson AI Lab 的主任 David Cox。
這兩篇論文發表在《Cluster Computing》雜誌上。其中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保護行動網路免受網路攻擊的機器學習方法,論文標題為《Mobile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for IoT system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algorithm》,發表於 2018 年 1 月,被引用了 14 次;另一篇則描述了在澳門建立智慧交通系統的雲聯網模型,標題為《A FCM cluster: cloud networking model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city of Macau》,發表於 2017 年 10 月,被引用了 4 次。兩篇論文均將 David Cox 列為合著者,通訊作者也都是一位名為「Daming Li」的澳門城市大學研究者。
雖然文章除自己之外的作者 Cox 都不認識,但起初,他也沒有想太多,因為 David Cox 這個名字並不罕見,重名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打開文章的 PDF 之後,他發現裡面居然還有自己的工作單位、郵箱地址和照片!
這一發現讓 Cox 非常憤怒,因此他立即向《Cluster Computing》的出版商「Springer Nature」發起了投訴,並在推特上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在收到 Cox 的投訴之後,Springer Nature 的社交媒體經理敦促製作編輯 Stella Lawrence 儘快調查此事。Lawrence 隨後聯繫了 Cox,並解釋說《Cluster Computing》有個內部規定:論文作者必須提交照片和簡短的個人介紹。Cox 被告知,該雜誌收到過一封確認他為作者之一的電子郵件,儘管這封郵件是通過 Hotmail 發送的。但 Cox 表示,自己從未批准過這兩項研究,甚至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我不認識其中的任何一位作者,這甚至都不是我的領域,」Cox 說道。
目前還不清楚這種學術不端行為有多麼普遍,不過《連線》查閱了上述幾位中國研究者的其他論文,發現存在問題的論文不止這兩篇,還有一篇用一個虛構的名字列出了一位 MIT 研究者的照片和個人資料。
Cox 表示,這可能是為了增加文章發表的機會和學術聲望。他聽說,中國學者與西方知名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發表論文將獲得經濟獎勵。
Cox 等人認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這件事都凸顯了學術出版的弱點。這也反映出,在人工智慧和電腦科學領域,論文的發表缺乏更廣泛的規則,許多論文未經事先評審就被髮布在網上。
「如果不損害公眾對同行評審的信任,這件事情的破壞力就沒那麼大,」Cox 表示,「這件事真的不應該發生。」
另一篇涉嫌偽造資訊的論文,內容也是關於智慧交通項目,發表在《IEEE 工業資訊學會刊》上。署名作者包括 MIT 電氣工程系的「Bill Franks」,不過 MIT 電氣工程系並沒有這位教授,而論文展示的「Bill Franks」的照片和簡歷是屬於另外一位 MIT 教授 Saman Amarasinghe 的(這位教授真實存在)。
目前,三篇論文均已被撤回,出版商正處於調查過程中。
IEEE 品牌公關總監 Monika Stickel 表示:「我們調查發現了其違反 IEEE 政策的相關證據,根據我們的編輯程序,有問題的文章已經被撤回。」
但 Cox 提到,直到自己表示要訴諸法律,Springer Nature 才把他的名字從兩篇論文中撤下,併發布了一篇撤回聲明。

Springer Nature 發佈的撤回聲明。該聲明表示,論文的通訊作者已經證實,Cox 對論文沒有貢獻。同時,新一輪的同行評審發現,兩篇論文提出的方法和結果描述不足以支撐論文的結論,因此,期刊主編對該論文的可靠性不再抱有信心。
Springer Nature 的研究信用負責人 Suzanne Farley 表示:「數十年來,出版業一直建立於信任的基礎上。現在,我們面臨的根本挑戰是,有些個人或團體意圖濫用這種信任。」她提到,有些學者不使用機構的電子郵件地址,在這種情況下,確認地址和作者的合法性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
在學術造假案例追蹤網站 Retraction Watch 上,被撤回論文的通訊作者、澳門城市大學研究員 Daming Li 將造假歸咎於另外一位作者 Xiang Yao。Xiang Yao 隸屬於珠海大橫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Daming Li 向出版商表示,Xiang Yao 在聽取了 Cox 的 idea 後,將其姓名加在論文作者列表之中,目前 Xiang Yao 已被解僱。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中國學者 Ruixue Jia 表示,作者可能是想「偽造一些國際合作情況,這也是高校所鼓勵的」。
在更早的學術造假案例中,2012 年到 2015 年間,有超過 1000 篇論文因為偽造同行評審人被撤回。
Cox 表示,這一事件表明已發表的學術著作的質量有多糟糕。「在某種意義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個系統性問題,它製造出了學術交流繁榮的表象。」
Brent Hecht 是微軟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員,主要關注電腦科學的倫理問題。他認為,許多論文首次發表時沒有經過同行評審,而是直接上傳 arXiv。在沒有同行評審的情況下,這些論文作者的隸屬機構可以作為合法性和質量的擔保。「但科研講究的是信用,當信用被不正確地分配或獲得時,每個人都會因此蒙受損失。」
參考內容: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1/02/01/journal-pulls-two-studies-that-listed-an-author-without-his-permission/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1/01/26/researcher-fired-for-including-an-author-not-involved-in-a-paper-says-colleague/
https://www.wired.com/story/ai-research-paper-real-coauthor-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