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產業智慧」是新紅利,但它到底是什麼?

港口集裝箱卡車和外賣送餐小哥有什麼相同之處?

作者 | 數字化觀察員

港口集裝箱卡車和外賣送餐小哥有什麼相同之處?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都從事交通運輸工作,都涉及到多個主體,都涉及運力排程,都是最佳化問題。

不過這並不足夠。畢竟阿里雲憑著這個問題的答案,達成了和寧波舟山港的合作,並進而將舟山港的運行效率提升了 5%,相當於每年節省 5 億元——真正的改變,是提升了整個航運價值鏈的效率。

這個改變,是傳統產業藉助 5G、雲端運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數字技術,提升內部效率和對外服務能力,同時將上下游企業和資料連接起來的過程。

這,也是產業智慧化的發展方向。

01

答案是產業智慧化

11 月 3 日至 5 日,2022 年雲棲大會在杭州雲棲小鎮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是「計算·進化·未來」;產業數字化和智慧化,是大會展覽中的亮點之一。

數字化是繼我國工業化跟隨、資訊化同步後的又一次歷史機遇。2017 年,我國將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定義,產業數字化是指應用數字技術和資料資源為傳統產業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2021 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 37.18 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17.2%,佔數字經濟比重為 81.7%,佔 GDP 比重 32.5%。僅 2021 年,我國各省市就出臺了 54 個產業數字化政策。

而產業智慧化,是以產業數字化為基礎的再升級。可以認為,產業智慧化是充分連接的基礎上,藉助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實現人機高效協作,將資料、演算法和知識深度融合,帶來產出增量。

就像這次雲棲大會上展示的案例:曹家灘煤礦通過資料採集、建模、分析和反向控制,結合資料中臺能力,實時聯動控制生產設備,實現了煤礦資源智慧開採、智慧運輸和智慧化經營管理;華新水泥實現了水泥生產全過程的關鍵設備過程控制與關鍵工藝參數的實時最佳化,讓水泥產線的綜合能耗降低 4%,全年減碳 6 萬餘噸。

不過除了單個企業經營最佳化之外,產業智慧化更大的價值,還在於對價值鏈的貢獻。

11 月 9 日,在 2022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也曾以寧波舟山港為例,講述了數字技術如何深度服務實體經濟。「單這一項,相當於為舟山港每兩年省出一個造價 10 億元的泊位。」張勇認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必將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寧波舟山港每年吞吐量超 10 億噸,是全球除上海港、新加坡港之外,第三個躋身「超 3000 萬箱俱樂部」的港口。這種巨型港口的工作繁忙和複雜程度,可想而知。每當貨船駛入碼頭,按照預先的「排班」找到泊位停靠後,門式起重機就會將貨船上的集裝箱卸下,直至所有集裝箱被移動到合適的集裝箱堆放場地,空船離開。然後,集裝箱卡車通過碼頭閘口,依據集裝箱的定位,沿著規劃好的路徑取貨。集裝箱堆場裡的集裝箱,有碼放五層的,也有隻放二、三、四層的,集卡開進堆場時,如果堆放位置沒能恰到好處,就會增加翻箱率,降低效率。

舟山港自主研發的港口作業系統,已經搭建了一套輕量級的、分散式的超大型集裝箱碼頭生產操作實時系統架構,能滿足千萬箱量超大型集裝箱碼頭生產作業能力的需求,但在 2019 年,依然觸及了效率的瓶頸。

而阿里雲提出的「智慧雲排程平臺」,以大資料和演算法能力,結合阿里雲的城市級交通運行檢測排程中心建設經驗和演算法模型,進一步提升了舟山港的效率:集裝箱吞吐能力提升 6%,橋吊單機效率提升 5%,港口的岸邊效率、平面運輸效率、堆場效率、整體生產運行效率可整體提升 5% 以上,集卡等待時間、通過時間可縮短 8% 以上。

就像阿里雲智慧副總裁、行業解決方案研發部負責人曾震宇在《雲棲電視臺·前沿技術說》中總結的那樣:「集裝箱卡車的最佳化是個局部問題,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讓碼頭的吞吐效率變得更高。更進一步,是從港口角度、從地區多個港口的角度來最佳化,乃至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力。」

02

資料和算力之外

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對產業智慧化的研究。有研究者認為,產業智慧化升級主要源於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粗放型發展模式向內涵式發展模式的轉型、非均衡增長向協調發展的轉型,以及資源消耗性經濟向綠色發展的轉型四個方面的需求;還有研究者認為,人工智慧深度融合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智慧化是客觀必然。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實體經濟形式與效能升級,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也在創新實體經濟,延伸了價值鏈和創新鏈。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李德紘認為,產業智慧化不僅僅是產業的問題,它涉及到更大的圖景和更長久的規劃。

李德紘教授在《雲棲電視臺·前沿科技說》直播間中,介紹了新加坡的整體交通規劃和措施。新加坡以「花園城市」聞名,人口密度高但卻很少堵車,基本能夠讓人們能在 20 分鐘內以任何交通形式滿足基本生活出行需求,45 分鐘內解決 90% 的出行需求。

但並非一直如此。1970 年代的新加坡,一半人駕車出行,交通擁堵嚴重,停車位佔據了大面積的公共空間。1971 年,市區重建局提出了第一個概念計劃,奠定了今天新加坡城市的整個空間結構。從此之後,各種更新概念規劃指導了城市總體規劃的長期發展,強調交通需要考慮所有交通方式,並以公共交通作為交通體系的核心。

「所以先把政策層面搞好。」李德紘教授說,「除了城市規劃以外,還可以用市場化的方式,用市場的力量來疏導。當政策面齊備,科技的力量才能凸顯出來。」

這裡的「政策層面」,指的是交通體系的構建。新加坡設立公交車專用道、公交車專用街、公交車專用彎道,為公交車輛提供了交通優先權;公共汽車的站點設置、安全標準、服務收費等也都有嚴格要求,公交車輛全部安裝 GPS 系統,方便排程。除此之外,還通過將中心商務區道路資源向公共交通系統傾斜等措施,儘可能促使人們出行選擇公共交通系統,並通過諸如「拍牌」、擁堵費等經濟調控措施,限制私人用車。

「(交通)是個綜合治理的過程。」李德紘教授說,「城市交通的智慧化,不是一個技術一下子就解決了的。」

智慧化的本質,是通過算力和演算法處理海量資料,根據不斷觸發的各種需求分析資料,直至實現智慧決策。智慧交通系統的關鍵,在於對區域交通能力的實時自適應管控、交通組織最佳化、使用者的出行需求誘導和主動管理。這需要大量技術和能力的綜合,不僅僅涉及到路和車。

真正重要的改變往往並不是發生在系統內部,而是在系統外。打通組織上下游的資料,通過資料加工、清洗、融合形成資料資產,再去做創新應用,才是產業智慧化的基本思路。

曾震宇認為,產業智慧化可劃分為三個維度,分別為感知智慧、認知智慧和決策智慧。在感知智慧層面,將與業務相關的資料匯聚融合在一起,通過演算法支撐,搭建全息數字化基礎設施。在認知智慧層面,通過知識圖譜技術將多源異構知識沉澱下來,提升知識應用能力。在決策智慧層面,則基於認知智慧階段提取的資訊,幫助使用者做出更優的決策。

03

產業的下一步演進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光纖和行動通訊網路,5G 基站、終端連接數全球數量領先,全國行政村、脫貧村通光纖和 4G 的比例均超過 99%,實現了網路、產業、應用全球領先——硬體條件已然具備。

2020 年 4 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首次將資料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技術經濟的發展以產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主線,產業智慧化是我國產業再造的慢變數,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引領各行各業的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數實融合」已經成為各界共識。

只是,這條路知易行難。只有深入行業,把場景中最難的問題定義清楚,需要儲備大量的企業需求、行業屬性以及行業知識,才能用技術的手段找到解決思路。各行各業數實融合的機理,是千方百計把「資料」作為關鍵要素用足用好,而資料的價值通過計算才能獲得。計算正在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通用能力,大計算時代正在來臨。

大計算時代的基礎,是雲端運算基礎設施全面完善。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將會推動數字化超越商貿服務業,擴大覆蓋更多的第一、第二產業。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將會基於大計算重構研發、設計、製造、流通各環節,降本增效。

在這次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在產業大腦的基礎上,歸納抽象分析了產業智慧化需求,封裝成 OpenTrek 平臺。它的最底層是數字孿生、仿真推演、知識工程、決策最佳化和協同計算 5 大產業智慧核心技術,這是基於產業大腦所沉澱、總結的 5 種典型的行業計算場景;再往上分別是資料平臺、智慧引擎、API 以及行業解決方案,來充分激活資料要素的潛能,幫助實現產業智慧化升級。

曾震宇表示:「產業智慧化並不是 AI 技術的堆砌,而是圍繞著各行各業的資料要素建立起來的一個技術體系。它運用了各種數字化手段,以及具有行業屬性的智慧化技術,是高效可行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路徑。」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