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差評君看到一個關於 B 站的新聞,原本負責遊戲業務的副總裁張峰被調任其他職位,由 CEO 陳睿親自接管遊戲業務。

一次業務交接就涉及了副總裁以及 CEO ,已經算可以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人事調動了,足見 B 站管理層對於遊戲業務的重視。
這幾年 B 站規模不斷擴大,賽事直播、多元化內容創作搞得風生水起,遊戲相關的業務卻是沒掀起什麼風浪。
這讓許多人都忘了,曾經的 B 站,可是靠著遊戲才能上市的。

差評君的這句話可是一點兒水分也沒有,在 2016 年之前, B 站可以說是空有流量卻沒有變現,營收非常慘淡。

但是在 2016 年, B 站遇到了它命中註定的那款遊戲:日本 Aniplex 發行的 Fate 系列的手遊《 Fate/Grand Order 》(命運 – 冠位指定,簡稱 FGO , B 站代理的簡稱 BGO )

代理 FGO 給 B 站營收帶來的增長是非常明顯的。
根據招股書顯示,整個 2017 年, B 站營收達到 24.86 億元,其中游戲業務貢獻了 83.4% ,FGO 更是中流砥柱,憑藉一己之力就貢獻了遊戲業務中 71.8% 的收入。

另外還有一款 2016 年代理的《碧藍航線 》也貢獻了 12.7% ,算下來,這兩個遊戲的營收就佔了 B 站 2017 總營收的 70% 以上。

也是憑藉著這些二次元遊戲帶來的巨大現金流以及漂亮的財報, B 站在 2018 年敲鐘成功,登陸了納斯達克。

因此,那會兒 B 站一度被人們認為是一個 「 披著視訊外衣的遊戲公司 」 。
可是這幾年,提起國內的二次元遊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米哈遊、鷹角網路,反倒是手握最多二次元群體的 B 站沒什麼聲音。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作為曾經的最大現金流來源,B 站的遊戲業務自 2021 年起增速就急劇下降,就比 2020 年多了 6% 。

到了 2022 年第二季度,收入甚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那麼 B 站的遊戲業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其實,從自研、代理發行到運營, B 站的遊戲業務這些年就和一個大漏勺似的,堪稱千瘡百孔。
首先來說說自研的問題。
B 站這些年投入了大量資金搞自研,光是 2021 年就投資了 19 家遊戲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就投了 7 家遊戲公司,頻率比網易這樣的遊戲大廠還高。

比如今年全資收購了主打二次元 ARPG 研發的心源互動,花了整整 8 億元。

緊接著又投資了龍拳風暴,成為了龍拳風暴的第四大股東。

這些公司在業內都是以研發能力著稱的,可見 B 站對於自研遊戲的看重。
但是目前為止, B 站投資了這麼多公司,自研產品的營收能力卻不是特別理想。
像是 5 月份上線 Steam 的獨立遊戲《 碳酸危機 》,雖然普遍評價不錯,但是並沒有特別出圈,賺不了多少錢。


相對比較成功的《 機動戰姬:聚變 》,也只貢獻了總遊戲收入的 5% 。

相較於十多億元的研發投入,這些自研產品帶來的回報顯然是無法令人滿意的。
更別說那些還在研發當中的遊戲,一個個都在燒錢,短期內根本不可能產生盈利來支持公司的發展。
就現階段而言,你可以說 B 站投資這些公司有遠見,但是將來它們能不能賺錢,誰都說不好。
相較於自研,這幾年 B 站其實對於代理遊戲的宣傳反而更加賣力,宣傳方式也很有意思,比方說《公主連結 Re : Dive 》在宣發時就幾乎用上了一切可用資源。
B 站自家的 App 開屏、 Banner 等等全是《公主連結 Re : Dive 》全平臺公測的訊息。

還在自家辦公大樓貼了一個二維碼的宣傳廣告。

甚至於請了 CEO 陳睿專門拍攝了一條短片進行宣傳。

憑著 B 站賣力的宣發以及本身優秀的質量,《公主連結 Re : Dive 》在當時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在各類榜單上霸榜。

除了移動端, B 站在 PC 端也有做發行嘗試,甚至和心動網路乃至騰訊的 Next Studio 合作發行了不少獨立遊戲。
像是《 Unheard 》《只只大冒險》乃至年初火爆的《暖雪》,都有 B 站發行的身影。

但這幾乎就是 B 站代理遊戲為數不多的閃光點了, B 站在這之後的代理遊戲幾乎都沒翻出什麼水花,並不是這些遊戲不賺錢,而是賺得不夠多。

像是這些買斷制的獨立遊戲,雖然質量都很不錯,但盈利能力肯定是比不上手遊的,比如《 暖雪 》,上半年登頂了國產獨立遊戲銷量冠軍,也只是賣了 4100 萬元。

之後這個數字很難再有爆發式的增長了。
而手遊的收入雖然穩定,可是看今年九月中國收入前 50 的手遊中, B 站也只有一款 FGO ,而且還排在很靠後的位置。
同樣是運營多年的老遊戲,《 陰陽師 》的收入幾乎是 FGO 的三倍了。

按理來說,其實 FGO 想要做到和《 陰陽師 》一樣吃老本並不是不行,可惜 B 站在遊戲運營上也出了岔子。
大家都知道,一款遊戲的壽命是否長久,除了和它本身的質量有關,同樣離不開運營。
就拿 FGO 來說,官方在 2018 年四月末的時候一口氣封禁了 3306 名使用代充服務( 代充服務一般來源不正規,但是有折扣 )的玩家。

本來這是受到玩家支持的,可沒過多久, FGO 官方發佈了一條 「 官方代充 」 的微博,啪啪打臉。
而且官方為了證明自己是正規充值,居然 P 了一張假回執,由於顏色不同、解析度不同,外加聯繫方式和郵編是隨便編的,瞬間被玩家識破。

這之後官博開始拒絕回應,於是 FGO 的官方微博也因此成了玩家之間的笑話。
更離譜的是,除了輿情,那會兒遊戲中的活動也出現了一系列的 Bug ,比如通關沒獎勵、小怪隱形、顯示錯誤等等。


再加上 FGO 沒有參加 B 站九週年遊戲福利活動( 這類慶典活動往往會有很豐厚的獎勵 ),接連不斷的運營事故讓玩家的憤怒徹底爆發,也為 FGO 日後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再看看 B 站近些年代理的遊戲,基本上都很短命,很難不讓人懷疑 B 站對於遊戲的長期運營能力。
圖片來源:遠川研究所▼

縱觀下來, B 站遊戲業務的問題不僅很多,而且還都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解決的。
自研方面從來不能一蹴而就,產品需要更多的時間打磨,急也急不來;
發行方面,隨著版號的收緊,所有公司都在專心做精品遊戲,而能做出這樣遊戲的公司如網易、騰訊、米哈遊都自帶流量,哪怕是曾經扶起了《 崩壞學園 2 》的 B 站,也是攀不上米哈遊了。
至於那些中小公司的遊戲,收入對 B 站來說根本不夠看。
在運營方面呢,經過 FGO 和後續那麼多遊戲的失敗,B 站也應該重新整頓了。畢竟玩家們早已不是當年那些無腦氪金怨種,含糊應對終究只會葬送自己。
可惜,現在 B 站的窘境在於沒有更多的機會,讓他實踐自己吸取的經驗教訓了。
如今 B 站的遊戲業務,真可謂是 「 危急存亡之秋 」 ,距離 CEO 陳睿 「 自研精品、全球發行 」 的願景更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雖說如今陳睿親自接管了遊戲業務,可是他是否能夠成為力挽狂瀾的英雄還是個未知數。
而迷茫的 B 站,該何去何從呢?
撰文:小發編輯:面線
封面:子曰
圖片、資料來源:
新浪科技, B 站遊戲業務高層變動:副總裁張峰調任其他業務, CEO 陳睿接管
新浪科技,二次元經濟話事人赴美 IPO ?B 站的 「 主業 」 明明是遊戲
華盛通,財報前瞻 | B 站,網際網路大廠財報 「 壓軸卷 」 ,這次靠 「 實力 」 還是 「 信仰 」 ?
36Kr , B 站投資的 2021 :7.4 億收購超電、 6.1 億收購繪夢, 6 億收購有妖氣, 8 億收購心源互動
B 站財報
遊戲大觀,一張二維碼火出圈,《 公主連結 Re :Dive 》的 「 反套路 」 營銷為什麼這麼靈?
知乎, B 站代理的 fgo 近期相關事件梳理
遠川研究所, B 站的遊戲業務還能不能行了?
虎嗅, 20 億燒不疼 B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