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進行了一場空手套白狼的操作。
——
文|杜晨 編輯|Lianzi
Palantir 是一家由「PayPal 黑幫」成員 Peter Thiel 等人聯合創辦的大資料分析公司。對於美國政府部門(比如海關邊境執法局)和各地執法單位的大資料探勘相關業務,Palantir 已經成為了最關鍵的承包商。
法拉第未來 (Faraday Future,以下簡稱 FF) 則是由連續創業者賈躍亭創辦的致力於造出引領智慧駕駛潮流的電動汽車公司。前不久,FF 也成功通過 SPAC(特殊目的併購公司)的方式完成上市。
這兩家公司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對不對?
過去確實是這樣的。然而在最近,Palantir 和 FF 分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檔案,顯示:
1)Palantir 已經出資2500萬美元,在 FF 上市前成為了其股東;
2)FF 將向 Palantir 支付一筆錢,購買其軟體的使用權。
具體來說,Palantir 參加了 FF 之前 SPAC 上市的 PIPE 融資,購買了250萬股(每股10美元):

就這樣,這兩家本來沒什麼關係的公司,現在有了投資人和投資對象,外加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係。
按理來說,從投資的角度,被投公司應該對投資人負責;而從產品銷售的角度,供應商應該向客戶負責……所以,這兩家公司之間的關係,現在確實有點微妙。
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 Palantir 第一次跟其它公司建立這種微妙的關係,用投資換銷售額了。
投資換銷售
Palantir 去年完成了上市,不過這家公司最近幾年一直在虧錢。而隨著最近幾年 SPAC 上市的熱火,似乎 Palantir 也發現了一個新的沖銷售業績的方法:
專門投資那些急於找到 PIPE 輪投資人埋單的 SPAC 上市公司,以銷售訂單作為投資它們的交換。
根據最近一次財報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Palantir 已經投資了10家公司,其中有幾家就是屬於前述這種方式。在6月之後,Palantir 又用同樣的方式投資了更多的對象,其中就包括 FF。
科技記者 Eric Newcomer 專門寫過一篇郵件信文章,描述 Palantir 的這種用投資換銷售的方式:
「除了投資之外,Palantir 還和一部分被投對象正在洽談為期數年的銷售合同。例如在某機器人公司的 SPAC 上市當中,Palantir 投資了2100萬美元,並且與其簽訂了長達6年總計金額4200萬美元的服務和軟體銷售合同。」
這家機器人公司就是 Sarcos Robotics,由 Palantir 在今年4月完成投資。Sarcos Robotics 的法律文書也顯示該公司已經和 Palantir 簽訂了一筆4200萬美元的購買訂單。

值得注意的是,在 Palantir 對其它公司投資的時候,採用的「回報」比例基本都是一倍到兩倍之間,也即 Palantir 每投資1美元,需要鎖定被投對象至少1美元的訂單承諾:
Sarcos Robotics:獲得 Palantir 2100萬美元,簽訂6年4200萬美元訂單
Celularity:獲得 2000萬美元投資,簽訂了5年4000萬美元訂單;
Roivant Sciences:獲得 3000萬美元投資,簽訂了5年3900萬美元的訂單。
仔細一想,就算 Palantir 參與的這些 SPAC 上市最後表現不佳,也已經提前鎖定了等額甚至更高水平的銷售額作為回報。更別提這一類通過 SPAC 上市的公司,在正式 IPO 上市之後,早期的投資人本來就已經穩賺不賠(我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提過 SPAC 如何穩賺不賠的「玩法」)。
也就是說,從 Palantir 的角度來看,這種用 SPAC 投資換銷售額的做法,真的就是空手套白狼。
而這些被投對象承諾從 Palantir 那裡下的訂單,花的也不(一定)是它們自己的錢,而是 SPAC 上市過程中,包括 PIPE 融資輪的參與方,甚至 IPO 之後公開市場投資者給它們的錢。
也就是說,Palantir 獲得了更高的銷售業績,而 SPAC 上市公司鎖定了 PIPE 融資輪的投資方——雙方各取所需,互相進行了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操作。
本來以為 SPAC 這種「空頭支票」般的上市手段,就已經夠誇張的了。沒想到又被 Palantir 玩出了新花樣!

風險和危害?
Eric Newcomer 採訪了一些被投公司的員工,了解到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
Palantir 和被投公司簽訂投資協議和銷售協議基本都在同一時間,而且事件相隔非常短。雙方達成協議的效率極高,只用了幾周時間,明顯短於 Palantir 一般銷售訂單所需要的「6-9個月,偶爾一年」。
當然,大科技公司通過財務、戰略投資等方式,跟自己的客戶初創公司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誼」,在科技行業也不算什麼稀罕事。基本每家美國大科技公司都做過類似的投資。
不過就算是大公司和自己客戶之間的投資,無論對於投資方還是被投對象來說,需要顧慮的方面、完成的事項,都很多很複雜。就只說盡職調查這一個環節,都很難在幾周時間搞定——更別提像 Palantir 這樣,居然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能談下十多筆類似的投資。

Palantir 季度財報披露的投資對象名單,3個月裡就投了10家。
這也是為什麼 Palantir 正在瘋狂進行的這種交易,引發了一些專業人士的擔憂和懷疑。
前任 SEC 主席 Robert Jackson 接受 Newcomer 採訪時指出,這些含有衝突性的交易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也即 SPAC 上市的投資者是否能夠真正全面、透明地了解它們參與的到底是什麼交易。
「當任何公司,包括 SPAC 公司,完成了一筆對於某個特定投資者有利的交易時,該公司必須對全部投資者公開。」Jackson 表示,「(Palantir 的)這些交易還體現了另一個問題,也即參與 SPAC 交易的美國投資者沒有被公平對待。畢竟,這些投資者並沒有得到和 Palantir 一樣私下籤訂服務合同的權利。」
擁有豐富科技行業審計經驗的德州大學講師 Jeffery Johanns 則認為,Palantir 的這類交易可能屬於非常不尋常的交易類型,應該由外部審計人員對其進行更加全面仔細的調查審計。
還有一個令人擔憂之處在於 Palantir 通常的訂單規模在每年810萬美元左右,而且服務的客戶對象基本都是規模龐大、營收穩定的知名公司。然而 Palantir 今年這幾個月簽訂的這些同等水平的訂單,其客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虧錢的小公司。畢竟能賺錢的公司也不需要 SPAC,走IPO、direct listing 等常規途徑上市就行了。
Palantir 的做法,目前來看只是一家公司的獨立行為,暫時沒有跟風的。不過,這種做法還是令人想起了20年前的網際網路泡沫。
上世紀末,大量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受到追捧,成功完成了上市,或者急切地希望上市。而為了實現目標,把故事講下去,把市場抬住,一些公司也做了類似的「賠本賺吆喝」的操作,比如瘋狂打廣告做營銷,打折甚至免費提供產品和服務,藉助網路效應的力量,快速提升市場份額。
一種「增長大於盈利」的普遍心態,在當時快速形成。這種心態簡單來說,就是你現在燒錢越多,將來賺錢就越多。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在一些當紅創業公司和創業者的身上找到這種心態。
最近幾年超級熱門的 SPAC 上市,本來就已經是一個存在著大量不確定和不透明的「金融發明」。而現在,在它的身上,又浮現了熟悉的泡沫……
歷史總是重複自己。

圖片來源:The Open University
注:封面圖由路透社攝影記者 Andrew Kelly 和彭博社記者 Patrick Fallon 的作品拼貼而成,原圖版權屬於其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請儘快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