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您的滴滴自動駕駛車已經到達」。
作者 | 宛辰編輯| 鄭玄
蟄伏兩年,滴滴首次發聲,就帶來了一套自動駕駛「全家桶」炸場。
4 月 13 日,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上,一口氣倒出多個自動駕駛項目:首款無人駕駛概念車 DiDi NEURON、首個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慧橘港、「北曜 Beta」鐳射雷達、三域融合計算平臺「Orca 虎鯨」,以及滴滴自動駕駛貨運 KargoBot。
同時滴滴宣佈,滴滴自動駕駛首款量產車型計劃於 2025 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路,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
這場久違地亮相上,演講嘉賓夠「豪華」,自動駕駛業務部門的三位大佬 CEO 張博、COO 孟醒、自動駕駛創新業務負責人韋峻青上臺發言,滴滴出行 CEO 程維則坐在臺下。
在近來「一家一個」大模型的 AI 浪潮中,發佈會現場滴滴自動駕駛的 COO 孟醒明確表示,「今天不會發布預訓練多模態大模型,也不會蹭大模型的熱點,只有滴滴 Robotaxi 產品化的真實進展」。
2016 年就開始做自動駕駛的滴滴,在迴歸後的第一場發聲中,究竟拿出了什麼鎮場?這家從網約車平臺做起的科技公司,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有多強?商業化落地走到了哪裡?
01
滴滴展示「未來車」
滴滴自動駕駛 COO 孟醒現場揭下新車的幕布——一輛外觀完全顛覆如今傳統車型的酷炫「未來車」,滴滴無人駕駛概念車 DiDi Neuron。

滴滴自動駕駛 COO 孟醒和滴滴無人駕駛概念車 DiDi Neuron | 圖片來源:滴滴
這輛車無駕駛位,無方向盤,內建機械臂,開門方式是頂翼門+側滑門……硬科技點滿。
Neuron 意為「神經元」,孟醒介紹,「電影《阿凡達》中有一棵名為『艾娃』的通靈巨樹,可以連接並感知所有族人的意識,這是我們對服務的原型認知。」孟醒指出。也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下,這款未來服務概念車以「共情共鳴,無處不在」為理念,旨在為乘客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
Neuron 車身長度 4.5 米,軸距 3.2 米,為了擴大乘坐空間,新車高度設計達到了 2.53 米,同時取消駕駛位,最大限度解放了乘坐空間。在車輛總長度不變的前提下,相較普通網約車內部空間提升 50%,腿部空間提升 86%,乘客甚至可以在車內「一鍵躺平」。
躺平後,搭載大屏互動系統,還能用「車窗當作大螢幕看電影」。看渴了,Neuron 車尾部獨創的車內機械臂就能為你倒一杯水。這個機械臂作為無人駕駛時代的「超級管家」,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提行李、遞水、叫醒等多項人性化服務。
同時,Neuron 車外創新性採用智慧互動五聯屏代替了傳統車燈,能更為直觀、便捷地顯示車輛轉彎、到達、充電等狀態。
在車輛硬體方面,全車設置了 21 個相機、14 個雷達,模組化、易插拔的結構設計也便於車輛的維修保養,提升了車輛運維效率。
動力系統方面,通過將輪轂電機和無人網約車結合,四個輪胎能夠靈活轉向,能實現更小半徑轉彎、斜向行駛等功能,應對網約車常見的狹窄道路的掉頭、錯車場景。
一同發佈的還有兩大自動駕駛核心硬體:「北曜 Beta」鐳射雷達和三域融合計算平臺「Orca 虎鯨」。
北曜 Beta 是國內首個 2K 圖像級高精度鐳射雷達,由滴滴自動駕駛和鐳射雷達北醒公司聯合設計,其擁有每秒 300 萬高點頻、超 512 線、橫向 120°及縱向 25.6°的超大視場角等性能特點。

「北曜 Beta」鐳射雷達 | 圖片來源:滴滴
Orca 虎鯨則是一個量產化的三域融合計算平臺,由滴滴自動駕駛研發,集成了智駕域、座艙域和網聯域。
相比於上一代硬體,「Orca 虎鯨」成本和體積均實現大幅下降:成本下降 88%,整車空間體積減少 74%;核心元器件數量減少了 61%;線束數量減少了 33%。這意味著,自動駕駛車的後備廂能再多容納一個 20 寸行李箱,與此同時,整車裝配時的人效比提升 7 倍。
02
滴滴自動駕駛
連續安全運營 1020 天
滴滴做自動駕駛順理成章,也是較早進入這個領域的公司。
早在 2016 年,滴滴便開始自動駕駛研發,2019 年滴滴自動駕駛成為獨立公司,再到 2020 年 6 月,上海智慧網聯汽車規模化載人示範應用啟動。首次面向公眾開放服務至今,滴滴自動駕駛已開放運營超 1020 天,實現了零主責安全事故,成功解鎖學校門口、地攤、夜市等複雜城市場景。
滴滴雖然已是自動駕駛的深度玩家,在 Robotaxi 之路上,這才是自動駕駛的第一階段——安全階段。孟醒提到,下一代的 Robotaxi,至少有四個關鍵維度:
第一,前裝量產,從產線上下來,能夠完全走汽車生產流程。第二,成本低,我們希望相對上一代能夠降低 4-5 倍的成本;第三,國產化,希望供應鏈可控,甚至希望裡面的關鍵零部件 90% 能夠做到國產化;第四,做大規模載人無人化的測試,一定要提高安全性。通過各種各樣的冗餘來提高安全性,底盤冗餘、通訊冗餘、供電冗餘等等,構成我們選擇下一代車的核心標準。
Robotaxi 第二階段考慮的是自動駕駛服務,在安全運營的基礎之上,為滿足使用者更長時間、更大範圍、更多場景的出行需求,滴滴自動駕駛以體驗為關鍵詞,持續迭代。

滴滴自動駕駛送駕時長和距離持續貼近網約車資料 | 圖片來源:滴滴
孟醒介紹,在過去這一段時間裡自動駕駛服務主要做了三個方向的事情:第一,開放更多的區域,通過城市泛化引擎進入這些區域。第二,開放更多的站點,希望通過無線泊車把站點補齊。第三,開放更多的時間,通過夜間能力,通過持續運維能力,爭取做到 24 小時。
今年起,滴滴自動駕駛已在上海嘉定提供 24 小時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著眼於大規模的網約車運營場景,滴滴自動駕駛打造了首個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慧橘港,能自動化滿足車輛在運營過程中的需求。
目前,最新版的滴滴出行 APP 已可在上海、廣州的指定區域內,實現混合派單。即起終點均在區域內的訂單,使用者能在滴滴 APP 上直接看到「自動駕駛」選項並叫車,體驗滴滴自動駕駛帶來的服務體驗。
作為網約車出行服務的補充,滴滴自動駕駛的送駕里程、送駕時長、每小時單量等體驗和效率指標都在持續向網約車靠近。
孟醒表示,目前正在結合新能源整車企業能力,共同定義和量產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已在 Robotaxi 產品定義、車型平臺選擇及座艙與智駕系統開發等方面合作。「量產車將於 2025 年正式接入滴滴出行網路,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
滴滴出行 CTO 兼滴滴自動駕駛 CEO 張博表示,混合派單的共享出行網路,是自動駕駛技術走進人們生活的最佳路徑。滴滴自動駕駛希望為使用者打造更好自動駕駛服務網路,在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上,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

滴滴出行 CTO 兼滴滴自動駕駛 CEO 張博 | 圖片來源:滴滴
03
L4 級自動駕駛貨運,先商業落地
當日滴滴自動駕駛還發布了滴滴自動駕駛的創新業務——滴滴自動駕駛貨運 KargoBot,宣佈已將 L4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解決方案拓展至幹線物流貨運領域。
滴滴自動駕駛創新業務負責人韋峻青表示,滴滴目前擁有超過 100 臺自動駕駛卡車,已在天津和內蒙之間開始了常態化的試運營。截至今年 3 月,KargoBot 累計物流收入已經突破了 1 億元。

滴滴自動駕駛創新業務負責人韋峻青 | 圖片來源:滴滴
經過兩年的探索,滴滴自動駕駛創新業務選擇貨運作為第一個落地場景。滴滴自動駕駛開展幹線物流業務,有著完整的從技術到商業化落地到閉環思考。韋峻青介紹,當前貨車領域正面臨挑戰,司機缺口持續擴大,滴滴自動駕駛技術能有效提升貨車的自動化能力。
韋峻青講到,滴滴認為,選擇適合無人化商業落地的場景有四個重要維度:一是市場規模是否足夠大,足夠支撐創新業務未來的商業佈局與技術研發;二是找到貨運路線集中度非常高的場景,幾百臺的車每天在這條十幾公里,幾十公里固定路線來回行駛;三是客戶是否有強烈的無人化的需求,真正用無人化的技術幫助他們提升效率和安全性;四是技術是否可行。
基於這四個維度,大宗商品運輸成為最先落地的場景。韋峻青介紹,大宗商品煤炭、鋼鐵、礦石這一類服務於生產類企業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這一類的運輸在中國整體的業務規模 2.2 萬億以上,佔到了整個貨物運輸接近一半的體量,「我們認為大宗商品的貨運既有規模,路線又集中,又有非常強的無人化需求,就是完美的自動駕駛無人化貨運落地的場景」。
針對這一場景,無人化貨運落地的產品形態應運而生。
基於滴滴自動駕駛的雲平臺和技術中臺能力,KargoBot 自 2021 年開始持續推進幹線貨運的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和針對大宗商品的商業化運營,創新性研發了混合無人化解決方案 HDS(Hybrid Driverless Solution)。
該方案由配備人類駕駛員搭載輔助駕駛方案的領航車輛,以及多輛 L4 級自動駕駛卡車構成,能大幅提升商業運營中各類長尾場景和複雜互動的處理能力。通過 HDS 混合編隊的方式,滴滴已經進行了超過 100 萬公里的測試,和單車智慧相比,複雜場景的處理能力提升了 50 倍,核心安全指標也有超過 20 倍的提升。
2022 年,滴滴進行了全站無人化的驗證,今年將會正式將自動駕駛無人化運輸投入小規模商業運營。
正如孟醒在會上所說,「自動駕駛特別讓人著迷,它是人類科技史上最難的科技挑戰之一,也是造福最多人的科技產品之一。在這條難但正確的道路上,希望我們能夠一直走下去。」未來的汽車和道路正在改寫。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