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都不支持的「無損音樂」,蘋果為什麼還要強推

蘋果產品強調輕薄、舒適、無負擔,這與音樂發燒友「為追求音質可以放棄一切」的做法完全相悖。

Apple Music 重拳出擊。

不久前,蘋果宣佈,將為整個 Apple Music 曲庫提供「無損」音質選項,並推出基於杜比全景聲標準的「空間音訊」功能。而且所有無損、空間音訊內容都將直接包括在 Apple Music 訂閱裡,不額外收費。

這對整個串流媒體音樂行業來說,無異於降維打擊。另一家主打 Hi-Fi,也提供「高解析無損」的音樂服務 Tidal,針對「無損音質」要收取兩倍的訂閱費,每月 20 美元。全球使用者量最大的音樂服務 Spotify 則沒有無損選項。

Apple Music 支持無損訊息引發了輿論的熱烈討論。大家很快發現,蘋果自家的耳機、音箱產品都並不支持「無損」回放,包括去年剛推出的,主打「高保真音質」的 AirPods Max。討論逐漸發酵成爭議,24 日,蘋果火速上線了一個 Q&A 頁面,詳細回答了與「無損音質」有關的問題。解釋了為什麼藍牙耳機不能支持無損,並承諾在後續的軟體更新裡為 HomePod 音箱支持無損。

從 iPod 時代起,蘋果對「無損」一直不感冒。蘋果的產品哲學強調輕薄、舒適、無負擔,這與音樂發燒友「為追求音質可以放棄一切」的做法完全相悖。近幾年,蘋果更是大力推廣無線產品,賣出了超 2 億部 AirPods。它們的設計初衷,顯然不是用來「聽無損」。

此時推出「無損」音質,對蘋果來說是「自相矛盾」嗎?它到底意味著什麼?

「反無損」的蘋果

蘋果是一家靠音樂生意發家的公司,但它從未做過 Hi-Fi 的生意。

20 年前,賈伯斯發佈 iPod 的時候,他的核心關注點是「效率」。他對比了 CD、快閃記憶體 MP3 等播放器,強調 iPod 的核心優勢在於內建了一塊 5G 容量的硬碟,能夠儲存 1000 首歌。這 1000 首歌,肯定不能是 CD 質量的無損音樂。

賈伯斯給 iPod 定下的目標很簡單:讓使用者隨身攜帶自己的整個音樂庫。圍繞這一宗旨,iPod 變得越來越輕薄,容量變得越來越大。之後幾年,蘋果推出過最輕僅 11g 的 iPod shuffle,也推出過容量 160G,能裝 40000 首歌的 iPod classic。

從這個角度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蘋果一直不做無損 Hi-Fi 的生意。蘋果產品要輕薄便攜、高效易用,而大部分 Hi-Fi 設備,為實現儘可能保真的還原,需要大體積的音訊檔案,複雜的解碼、放大電路、高阻抗耳機,還需要高功率的電源去驅動,最後落在產品上,必然笨重。

早期音樂發燒友會在 iPod 上外接一個音訊放大器,驅動那些高阻抗的 Hi-Fi 耳機。|Unsplash

蘋果注重效率和便攜性,不代表它就不在乎「音質」。2003 年,蘋果推出 iTunes 音樂商店時,放棄了 mp3 這一業內最主流的數字聲音格式,而是選擇了更先進、壓縮效率更高,但還比較小眾的 AAC 編碼。硬體、軟體、服務,整個鏈條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讓蘋果可以擁抱更先進的技術。

最早蘋果採用了 128kbps 的位元速率標準,一首 4 分鐘的歌曲體積只有約 4M 大。後來,隨著產品儲存容量的增加,蘋果將歌曲封裝的位元速率標準逐步升級到 192、256kbps。

256kbps 位元速率,AAC 編碼的音樂,得到了使用者和行業的一致認可。參數上,256k AAC 的理論音質甚至可以優於 320k 的 mp3。而人耳基本很難分辨出 320k mp3 和無損 CD 的音質差距,至少在消費級音訊設備上是這樣。只有少數發燒友,通過優秀的回放設備,經過反覆 AB 對比,才能聽出兩者的細微差別。

自 2007 年敲定至今,256k AAC 成了蘋果音樂生態的黃金標準。從 iTunes 到 Apple Music,一用就是 14 年。

2017 年,蘋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機孔的同時發佈了無線耳機 AirPods,至今已賣出超 2 億部耳機。|Apple

2017 年,蘋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機孔,推出 AirPods 藍牙耳機。Phil Schiller 在發佈會上將這一做法稱為「充滿勇氣的決定」,因為蘋果認為無線能帶來更好的體驗。初代產品宣傳視訊裡,Jony Ive 說,「我們相信,未來是無線的。」(We believe in a wireless future.)

藍牙無線耳機更難支持回放無損音樂。目前主流藍牙協議支持的最高位元速率大多在 328kbps 到 576 kbps,即便是索尼推出的高位元速率協議 LDAC,最高也只支持 990kbps,相比 CD 無損所需的 1411kbps 還差一大截。而且,藍牙協議的位元速率越大,穩定性和傳輸距離就會相應降低,延遲變高,這都會導致體驗上的妥協。

AAC 音訊編碼是蘋果音樂生態的核心,所以蘋果在 AirPods、Beats 等自家藍牙耳機上也採用了 AAC 的編碼傳輸方式。這種方式相比大部分安卓手機連接藍牙耳機,能省去一次解、編碼的過程,提升信號傳輸、轉換的效率,儘可能提供高質量、低延遲的音訊體驗。

無論是 iPod 時代為了把產品做得儘可能便攜,還是 iPhone 時代擁抱無線技術,蘋果是一家強調「音樂體驗」,而不是「Hi-Fi 參數」的公司。某種程度上,你甚至可以說它是「反對無損」的先鋒。

「支持無損」的蘋果

做音樂生意 20 年,蘋果也有過一兩次關於 Hi-Fi 的嘗試。

2004 年,針對當時 CD 聽眾的需求,蘋果推出了 Apple Lossless 無損編碼格式。使用者可以將數字 CD 檔案無損地轉製成 iPod 支持的格式,放到 iPod 上聽。而且 iPod 和早期 iPhone 使用的 30 針接口支持模擬信號輸出,使用者還可以將 iPod 外接在音訊放大器上,無損輸出到音箱。

2006 年,蘋果還推出過一臺名為 iPod Hi-Fi 的音箱,售價 350 美元。但 Hi-Fi 畢竟是小眾需求,這款音箱的定位有點「不上不下」,和蘋果的產品氣質也不太相符。最終,銷售成績並不理想。一年多後,iPod Hi-Fi 默默停產。這也是蘋果最後一次嘗試入局 Hi-Fi。

2006 年蘋果推出的 iPod Hi-Fi 音箱,後來蘋果推出的另一款主打音質的音箱產品 HomePod 也失敗了|Apple

雖然早就推出了 ALAC 無損編碼格式,蘋果卻從未在 iTunes 商店裡銷售過「無損音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唱片公司不願意。2010 年以前,實體 CD 銷售還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如果 iTunes 商店裡銷售的音樂能達到 CD 音質,可能會傷害實體 CD 的銷售。

但隨著實體唱片的銷量逐年縮水,串流媒體早已成為唱片工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對唱片公司來說,將更高音質的音樂授權給蘋果,不再是一個難做的決定。而且 iPhone 的容量越來越大,5G 帶來了更快的傳輸速度,無損音樂巨大的檔案體積,不再會給使用者帶來太多額外負擔。

此次蘋果在 Apple Music 上即將提供的無損音樂,就是基於 ALAC 編碼格式。除 CD 級別的無損音質外,蘋果還會提供 192kHz / 24bit 的「高解析無損」。這種規格的音訊檔案能容納的「資訊量」,理論上相當於 CD 的 5 倍,蘋果設備本身甚至不支持解碼,使用者需要接一個外接解碼器才能收聽。

對蘋果來說,只要有唱片公司的允許,向使用者提供無損內容也就是「舉手之勞」。因為蘋果早就要求唱片公司向他們提交高規格的「數字母帶音訊源」,其中要求錄音的規格至少要達到 44.1kHz、原生 24bit 的水準。這些母帶都保存在 Apple Music 的資料庫裡,蘋果只需按無損標準封裝一下,就可以提供給使用者。

在一份很早的技術文件裡,蘋果解釋了為什麼要向唱片公司索要高質量的母帶:「隨著技術進步,頻寬、儲存容量、電池壽命和處理器性能都會提升,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母帶的品質優勢,提升音樂體驗。」很明顯,蘋果早已有提供更高品質音樂的計劃。

Apple Music 整個曲庫都將支持「無損」音質,蘋果會在專輯頁面裡打上一個「支持無損」的標誌。|Apple

對蘋果來說,「提供無損內容」很簡單,但要讓無損內容與自己的軟硬體產品結合,就不一定了。過去十幾年,蘋果對音樂做了各種軟硬體層面的最佳化,它們都是基於有損的 AAC 編碼標準實現的。

比如蘋果大力推廣 24-bit 位深的錄音規格。技術上,更大的位深意味著聲音可以有更大的總動態範圍。不同大小的聲音,會被更精準地記錄下來。

之所以要求聲音有更大的動態範圍,一方面是蘋果在 AAC 編碼壓制的時候,能有更大的處理空間。另一方面,這也便於蘋果針對不同的產品特性,在硬體層面對聲音進行最佳化。蘋果在 AirPods、Beats 耳機和 HomePod 音箱上,都會對音訊信號進行不同的「適應性處理」,最佳化頻響,提供適配不同場景的聲音體驗。

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目前幾乎所有的蘋果自家耳機、音箱都不支持無損。因為蘋果的整個音訊體驗都是基於 AAC 打造的,從母帶標準、編碼封裝,到藍牙傳輸、為不同設備適配最佳化……計算音訊的思路已經刻進了產品的 DNA 裡,像 AirPods Max,即便是連上有線,直接輸入無損的音訊信號,耳機也會先將它轉換成數字信號,經過一遍運算、最佳化,再轉成聲音,整個過程無法做到無損。

想要提供更好的音樂體驗,絕不只是「把母帶封裝成無損格式發給使用者」就夠了。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基於更高的錄音、製作、回放標準,升級聲音體驗。

此次與無損一同推出的「空間音訊」功能就指明瞭一個方向:蘋果正在嘗試和杜比一起,將傳統的雙聲道立體聲歌曲,升級到 5.1 聲道。

長大成人的 Apple Music

像「Apple Music 支持無損」這樣的事,以前的蘋果可能不會做。

蘋果是全世界最強調「軟硬體服務一體」的公司,為解決一個需求,蘋果一般會從頭到尾自己造一套解決方案。蘋果造了 iPod,就要用自己的 AAC 編碼標準,做 iTunes Store 賣音樂。Apple Music 雖然從發佈之初就支持 Android 和 Windows,但大家都知道,它在 Mac、iPhone 上,配合 AirPods、HomePod,能獲得最佳體驗。

現在,蘋果的策略似乎正在轉變。Apple Music 的「無損音質」需要配合有線耳機、有源音箱才能獲得理想效果,最高標準的 192KHz 甚至需要外接的解碼器,這是大部分普通使用者不會接觸的發燒設備,蘋果也不做這種設備。

2018 年,Tim Cook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音樂關乎的不是「冰冷的比特」(bits and bytes),而是人性閃光和藝術之美。當時他強調 Apple Music 的歌單都由編輯「人工挑選」,似乎也在暗示,蘋果無意於投身音質的軍備競賽。

3 年後,市場的增量效應正在衰減。蘋果、亞馬遜、谷歌、Spotify,各家音樂服務的使用者增長速度都在放緩,圈地時代瀕臨尾聲,蘋果並沒有圈到最大的一塊。截止 2020 年 6 月,Apple Music 在全球範圍內有 7200 萬付費訂閱使用者,相比之下,Spotify 有 3.45 億使用者,1.55 億付費訂閱使用者。Apple Music 在 iPhone 普及程度高的市場,比如美國、日本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在歐洲,它的使用者增長速度遠不及 Spotify。

Spotify 也在嘗試進攻蘋果帝國的薄弱防線。去年它斥資數億美元,全力佈局播客內容,與主播簽訂獨家分發協議,嘗試提供「聲音內容一站式體驗」。與此同時,蘋果播客在美國的市場份額,自 2018 年以來從 34% 降至了 23.8%。上個月剛剛結束的春季發佈會上,蘋果公佈了一個播客付費訂閱功能,算是對市場變化做出了迴應。

針對 Spotify 在播客領域的「進攻」,蘋果 4 月宣佈將推出付費訂閱播客的新功能。|Apple

Apple Music 正以更積極的姿態,與對手正面競爭。支持無損、且不額外收費的它,面對 Spotify、Tidal 等競爭對手時會有更多底氣:Apple Music 不只能滿足好蘋果生態圈裡的使用者,也要儘可能滿足那些相對小眾、複雜的發燒友需求。

除了拓寬使用者群體,蘋果也在嘗試跟上游搞好關係。今年 4 月,Apple Music 向唱片公司、廠牌發了一封信。信中蘋果闡釋了 Apple Music 與藝術家的分賬方式,表示使用者每次播放一首歌,蘋果就會支付藝術家約一美分版權費,這一費率相當於 Spotify 的兩到三倍。Spotify 因為使用者量、播放量更大,為音樂行業帶來了更多收入,但蘋果仍在盡力與唱片公司保持良好關係,至少不能落後於競爭對手。信中蘋果還承諾,不會做唱片公司的流量生意,不會將 Apple Music App 內的展示資源拿來賣。

從服務的戰略層上看,蘋果正變得越來越更開放,也越來越「務實」。除了 Apple Music 開放無損音質,Apple TV 也支持了亞馬遜、谷歌的電視盒子、三星、LG、索尼的電視、以及 PS5 和 Xbox。它們都變得更獨立了,不再只是蘋果生態裡的一塊拼圖。

這一轉變並非產品上自相矛盾。Apple Music 仍與蘋果自家軟硬體緊密結合,甚至比以往結合得更緊密了。馬上要推出的「空間音訊」功能,需要利用蘋果自研的 H1、W1 晶片才能實現。蘋果仍在定義需求,但它不再壟斷需求的話語權。

就像 20 年前賈伯斯解釋為什麼要做 iPod 時說,「我們熱愛音樂」(Well, we love music.)。但熱愛音樂的不只有蘋果使用者,還有更多的人。現在,蘋果也要跟他們交朋友了。

文章來源於極客公園,作者 Jesse

這說明蘋果也在不斷的開放

功能也慢慢實用了!

這才靠譜

相關文章

某二手交易平台 AirPods 只要500元?

某二手交易平台 AirPods 只要500元?

前幾天,差評君在公眾號爆料區接到一名網友的爆料。 這名網友說,他在「某魚」上買到了山寨的 AirPods,並且被某魚拒絕了退款維權,希望尋求...

iPhone 12 獨家爆料,120Hz 屏幕確認!

iPhone 12 獨家爆料,120Hz 屏幕確認!

曾經準確爆料多次的外媒 EverythingApplePro 今天放出了「獨家爆料」,並且對內容的真實性非常自信。咆哥給大家總結了一下,基本...

AirPods 3 外觀大改,功能更豐富

AirPods 3 外觀大改,功能更豐富

去年,蘋果更新了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 兩款真無線藍牙耳機,兩款耳機一推出後也是深得使用者青睞,都取得了不俗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