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2 還接著買麼?蘋果稅真討厭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有個小朋友玩吃雞,14 分鐘花掉了 4 萬元…

對於「熊孩子」的破壞力我還是小看了呀,一頓毒打是免不了。

好在,後來騰訊遊戲平臺主動聯繫了學生家長,經核實協商,同意退還70%費用,但是另外 30% 無法退還。

這 30% 屬於 iOS 平臺分成,不過蘋果方面表示無法退款。

很多同學都比較疑惑:騰訊都退了,蘋果為啥不退費?

其實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蘋果稅。

2017 年 06 月 12 日,蘋果更新的 App Store 條款正式指出,通過虛擬貨幣的打賞,應當被視為應用內購買,蘋果將從中提取 30% 的分成,而且必須走蘋果支付渠道,隨後這件事就被稱為繳「蘋果稅」。

如果開發者想要在自己的 App 裡面賺錢,像是訂閱、內購等等,蘋果都要從中抽成 30%。

比如同樣的賬戶, 在 iPhone 上購買愛奇藝的視頻會員,包年價格是 218 元;而在 Android 手機上購買,卻只要 178 元。

左:iPhone   右:安卓

這兩者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說到底還是因為你進了蘋果的生態,就必須要遵守蘋果制定的規則,在 AppStore 審核指南中,蘋果用了 5 個章節,把 App 管理的嚴嚴實實,你要是不聽話,對不起,出門右拐。

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護用戶不被惡意內容所影響,像是安全問題、隱私問題等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但不好的地方也就是封閉性,不同平臺的相同軟體無法互相越界,像是咱們玩遊戲,充的錢就沒法轉移到其他平臺。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蘋果稅」讓眾多開發者紛紛叫苦。

那麼有同學可能會問:像是打車、外賣這些,蘋果會多收錢麼?

答案是,不會。

在《App Store 審核規範》中規定:

也就是說,像是打車、外賣都屬於 App 之外使用的服務,而購買漢堡、零食這些屬於 App 之外使用的商品,蘋果都是不參與分成的。

那什麼情況下,蘋果才會收取提成呢?

只有當你購買 App,或者進行 App 內購買時,蘋果才會收取 30% 的服務費。

付費 App 很好理解,但問題是,什麼是 App 內購買?

蘋果對此有明確的規定:

具體的 App 內購買項目包括以下類型:

其實一個 App 到底有沒有內購,AppStore 上都寫的很明白,有內購的 App 在「信息」一欄會有「App 內購買項目」的說明,而像是美團、餓了麼這樣的 App,則沒有內購的信息。

左:有內購  右:沒有內購

其實「蘋果稅」就是發生 App 內購買時,蘋果向開發者收取的服務費。

但說到底,App Store 像是一個商場,為開發者們提供店面,蘋果只是收取 30% 的租金。

在《App Store 審核規範》中規定:

蘋果不僅會對 App 的內購項目進行審核,同時對 App 的售價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合理」的範圍內,不然這個 App 可能會被拒絕上架。

到底收費多少,定價權在開發者手裡,那麼 App 內購買項目的價格高低,就不是蘋果說了算。

所以「蘋果稅」,在我看來不過是開發者發行 App 所支付的費用罷了。

不過,除了 iOS,Google play 也會收取 30% 的費用,那為什麼就放大蘋果卻不提谷歌呢?

很簡單,安卓是不限制應用下載來源,除了 Google play,你也可以用其他的應用商店,就算搞個 APK 安裝包也沒人攔著你。

但是安全性就沒辦法保證了…

而在蘋果這,你除了 AppStore 以外,就沒得選了。

所以就有很多公司站出來對抗「蘋果稅」這件事,其中就包括咱們現在用的微信。

之前 iOS 版微信關閉了公眾號讚賞功能,也是因為 30% 的收費。

不過一年以後,蘋果服軟了,決定放棄抽成,同時「讚賞」也升級為「喜歡作者」。

這本來就是創作者該拿到的錢,蘋果再薅一下,屬實說不過去。

在「蘋果稅」面前,你混的多風生水起,在我這都是眾生平等。

好在最近,蘋果放寬了政策,App Store 中的部分 App,不再需要繳納「蘋果稅」。

主要針對的是部分流媒體視頻 App,允許它們在銷售自己的電影、電視時,繞過「蘋果稅」。

像是亞馬遜,就利用這一政策,其 Prime Video 和 Apple TV 兩款 APP 已開啟應用內購買功能。

但是,僅適用於美國,英國和德國的亞馬遜 Prime 用戶,並且不適用於訂閱,如訂閱亞馬遜 Prime Video,還是需要蘋果應用內購買進行處理。

所以,我就不多評價了…

不管怎麼說,雖然蘋果的嚴苛規則讓人頭疼,但在這種強制的管理下,也讓 AppStore 成為了一個高質量、值得信任的應用平臺。

但這個稅還是降降吧,如果哪天引起公憤了,牽連到我們消費者的權益,就得不償失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