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Facebook 的日子不太好過。
先是在 10 月 4 號的時候,臉書家的服務機房像被定向爆破了一樣,神奇的遭遇了一次長達 6 小時的伺服器宕機。。。
包括臉書在內,公司旗下的 WhatsApp ( 美國微信 )、 Instagram ( 美國小紅書 )在這段時間全都無法使用。

甚至連宕機這個訊息,Facebook 官方也沒法在第一時間發出,他們只能跑到老冤家推特的平臺上,尷尬的向使用者解釋這件事。

一時間,外網網友瘋狂湧入還沒掛的推特作妖,梗圖層出不窮,推特的訪問量一下子飆升,接納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臉書系難民。

昔有庫克進工廠擰螺絲,今有小扎親自下場修電路。

官方號也沒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奈飛借用最近大火的熱門劇《 魷魚遊戲 》,在官推上帶起了節奏。
當 Ins 和臉書都掛了。。。▼

還有老外 Po 文說,他已經無聊到想開始學習中文了。。。

玩笑歸玩笑,要說這次 Facebook 宕機所帶來的影響,其實還滿嚴重的。
拋開普通使用者不說,在 Facebook、WhatsApp 的人群裡,還有不少國家的企業,會拿他們來作為銷售窗口或商務溝通的工具。
「 在網路服務主要依賴 Facebook 的國家,
宕機造成了數字經濟的癱瘓 」 ▼

在重度依賴 WhatsApp 通訊的地區,臉書通訊產品的中斷不僅會對當地經濟造成影響,還可能會威脅到基礎設施的供給問題。
印度某家能源公司的老闆表示,
他們公司的溝通都是用 WhatsApp 來進行的。▼

這就好比假如某一天微信、微博、小紅書等社交 App 同時崩潰 6 小時,啥訊息都發不出去也收不到,這給我們生活造成的麻煩也不亞於停電停水了。
還好,在經過了六個小時的搶修之後,Facebook、WhatsApp 和 Instagram 都恢復了正常。
祖克柏在臉書貼文表示
伺服器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

但臉書的麻煩事兒還沒完,接下來這遭爛攤子,可比服務機房爆炸還要棘手。
如果說宕機是 「 七分天災 」,那這件事是臉書自己惹出的 「 十分人禍 」。
宕機事件僅過去一天,臉書的前產品經理 Frances Haugen,就在國會聽證會上,指控自己老東家的產品,正在傷害兒童、煽動族群對立以及弱化民主。

為了賺錢,臉書從很早開始就利用演算法,把偏向極端的內容推送給使用者,以挑起人們的憤怒與仇恨。
因為他們發現,使用者在衝動情緒下,發帖、評論回覆、點贊、轉發、點選廣告的資料會更好。

而使用者發的貼子一旦有著很高的評論和點贊數,他們就會執著於再發一條類似的內容,以此達到來達到相同的效果。
Haugen 還透露,臉書內部還做過這麼一項實驗。
他們新註冊了幾個 Facebook 賬號,這些賬號只關注懂王和為懂王發聲的幾家新聞媒體,不加其他的好友。

接著每天依次點選 Facebook 系統自動跳出的前十個推送,如果有推薦相關的討論小組,就不帶腦子的機械點選加入。
一週之後,這些賬號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美國極端右翼的危險言論,而兩週之後,實驗人員已經可以在上面看到有關種族滅絕的內容了。

臉書高層很清楚該怎麼讓社交軟體變得更安全,但他們為了利潤,還是選擇用演算法來一步步綁架使用者的情緒,來達到流量的最大化。
巧合的是,另一位參議員 Richard Blumenthal 因為懷疑 Instagram 會對未成年人做出自殘相關的引導,也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

他在 Instagram 上註冊了一個新賬號,把資訊設定成 「 13 歲女生 」。
沒用幾天,他就很輕易的關注到了與 「 飲食失調 」 和 「 極端節食 」 的相關博主。
只要關注了這些博主,Ins 就會開始進一步推送和自殘相關的博主。。。

可悲的是,如今幾乎所有的內容推薦演算法,都傾向於讓使用者做出更多的迴應,吸住使用者讓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上面。
流量,是社交類 App 的根本的生存邏輯。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將博人眼球和觀點極端的內容放到系統推流的頂部,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這樣的操控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手機中發生著。
在奈飛去年的紀錄片《 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 》中,有良知的矽谷的程式設計師們揭示了一個無奈行業現狀。

「 網際網路公司正在通過改變我們的行為認知變化,將使用者打包成產品,賣給廣告商。」
軟體程序的設計,正在從 「 以工具為目的 」 轉變為 「 以上癮和操縱為目的 」,所有的一切都在圍繞使用者增量、公司利潤等展開。

而身在其中的我們,面對著世界上最聰明的幾百個程式設計師設計出來的演算法,往往是對抗不了的。
籃球明星歐文也是因為刷油管,
而相信了 「 地平說 」 。▼

它看透了人類的心理需求和弱點並加以利用,我們之中 99% 的人卻無法看懂構成這些演算法的程式碼。
都說人工智慧還遙不可及,但它已經有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殺人了。。。
自從 2009 年臉書登陸到手機端之後,美國女孩的自殺比例,相比過去十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緬甸戰亂衝突的升級,也和臉書演算法的野蠻生長,在一定程度上脫不了干係。

差評君覺得,軟體的力量從來沒有這麼強大過。
以前,我們可能是為了逃避現實而進入網路世界,而如今,在現實生活中迴避網路,成為了人們難得喘息的機會。
時代變了,但客觀世界帶給人的壓迫感,不但沒變,還通過網際網路放大,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這時候手機就像是一個存放安慰劑的盒子,當我們找不到辦法消化自己負面情緒,點開 App 刷一刷,多少算是一種宣洩。
可我們都刷到了些什麼呢?

謠言、對立、反智、反轉,只要是能帶來流量的東西,平臺就會趨之若鶩,源源不斷的推給使用者,這一個巨大的蜘蛛,獵物稍稍一動,就千絲萬縷。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在現在得社交平臺上,我們會刷到越來越多我們所不喜歡、厭惡、甚至是故意挑起憤怒的內容。
只有這些內容的大量出現,才會讓人上癮,形成依賴。
著名的電腦科學教授 Edward Tufte 曾說過:
「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把客戶稱為使用者,
一個是毒品,另一個是軟體 」 ▼

Facebook 那 6 個小時的宕機固然影響了人們的社交和工作,但反過來想,會不會有某些正在遭受網暴的可憐人,因為斷網沒看到那句致命的話,而放棄了自殺?
演算法帶來的負面危害,遠比我們看到的要滲透的深。
撰文:jihao 編輯:面線 美編:萱萱、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The Verge :Facebook and Instagram ‘stoke division and weaken our democracy,’ whistleblower testifies
60 Minutes :Facebook Whistleblower Frances Haugen : The 60 Minutes Interview
FORTUNE : In countries where Facebook is the Internet , the mass outage crippled the digital economy
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
Twitter :@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