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最有特色的體育運動,也許就是相撲了。
相撲比賽中,兩個赤身裸體、只穿兜襠褲的大胖子,面對面地站著,彼此怒目而視。
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兩人以驚人的速度向對方撲過去,滿身的肥肉隨著衝撞一陣亂顫……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這樣的一種運動,竟然能成為日本的國技,它既不太雅觀,也沒有什麼觀賞性。
不過,日本人可不是這麼想的。
相撲很早就出現在日本列島上了。
《古事記》中就有關於相撲的神話:遠古時代建御雷神和建御方神在出雲國那佐(日本古代地名)進行角力,賭注是領地,結果建御方神輸了比賽,羞愧而逃。

建御雷神
如果把這作為相撲的起源,那相撲其實在神話時代就已經存在了。
這之後,相撲同日本的神道教結合在了一起,不再僅僅作為一種體育比賽,也成為一種祈求五穀豐登的儀式。

神社前的相撲
自從跟神道教儀式沾上邊兒之後,相撲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皇室和貴族欣賞的一種運動。
在日本另外一本古書《日本書記》中,就有關於天皇觀看相撲的記載,不過這位天皇的口味略重:《日本書記》中說,雄略天皇即位時「令宮女脫其衣,去其裙,著以兜襠,令相撲之」,就是天皇命令兩個赤裸上身、只穿兜襠褲的宮女表演相撲。

女相撲
不過到了近代,隨著日本的文明開化,日本人漸漸覺得讓裸女相撲有失大雅,最終禁止了女性相撲。
現在雖然也有女性參加的相撲比賽,但她們需要穿著 T 恤衫和短褲進行角力,而且她們參加的也不是名為「大相撲」的比賽。

現代女性相撲比賽
到了 17 世紀,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商人和平民越發富足,開始有能力關心吃飯睡覺以外的東西,流行文化也從之前貴族們高雅的詩歌和茶道,變得越來越有平民氣息。
描畫市井生活的浮世繪、相當於日本相聲的落語以及「日本歌劇」歌舞伎,都是從那時開始興盛的。

浮世繪里的相撲
乘著這股平民化的潮流,相撲也從上流社會走進了民間,日本各地都興起了職業相撲,這就是「大相撲」。
我們前面說到的相撲場景,其實就是一直發展到今天的「大相撲」。
現在日本也有非職業的相撲,不過「大相撲」和非職業相撲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大相撲」不分級別,無論體重多少都要同臺競技,還設置了最低門檻——身高 173 釐米以上、體重超過 75公斤,而且必須是男性才可以參加。
嚴格來說,女性不僅不能參加,甚至連走上比賽場地都是被禁止的。
最後,「大相撲」的裁判不叫裁判,而叫「行司」,他們穿著古代的宮廷服裝,手拿稱為「軍配」的扇子,扇子所指的一方為勝者。

行司
而非職業相撲就沒有這些規定了,男女都可以參加,而且像西方的拳擊一樣是按照體重分級別進行比賽的,裁判也身著普通的服裝。
比較一下就能發現,「大相撲」有這麼多獨特的看點,跟非職業相撲相比無疑也更有人氣。所以不要說中國人,即便在日本,一般說起相撲指的都是「大相撲」。

大相撲比賽
日本一年有 6 次相撲比賽,分為 1 月場、3 月場、5 月場、7 月場、9 月場和 11 月場。
要想在相撲的世界裡混出個模樣,就要拼命在這些比賽中取得勝利,因為每場比賽的勝負都直接關係到等級的升降,如果輸了比賽就會降級。而對相撲力士來說,等級就意味著一切。
參加「大相撲」的職業運動員叫作「相撲力士」,他們分為 10 級,從下到上分別是:序之口、序二段、三段目、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和橫綱。
橫綱是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
在相撲比賽中,等級隨處可見。
關於等級最直觀的證據,莫過於相撲比賽的排名表「番付」了。

排名表「番付」
在排名表的最上方是橫綱,他的名字寫得最大;之後是大關、關脅和小結,他們的名字還勉強能看清;而再往後名字就越寫越小,最下面的基本只能靠放大鏡才能看清。
相撲世界的等級和待遇如此懸殊,也就無怪乎力士們都追逐著最頂端的「橫綱」了。
橫綱的地位還不止體現在排名表的字號上。
在相撲比賽中,等級高的相撲力士會有單獨的入場儀式,而其中最有氣勢的則數橫綱的入場儀式。

某種程度上,這華麗的入場儀式本身也成為了相撲的一大看點。
首先,現場的「呼出」(日語說法,就是相撲比賽的報幕員)會大聲預報「橫綱到場」。
之後先有一個相撲力士手持太刀在前開路,後面跟著一個相撲力士專為橫綱開道,最後出場的是身著華麗服裝的橫綱。
一幫膀大腰圓的力士,就這樣浩浩蕩蕩地緩步慢行,從體育館入口慢慢走到土表之前。然後,
有兩人跟隨橫綱進入土表,分立在左右兩側。
橫綱進場後先繞場一週,一邊闊步行走一邊抓起一把把鹽撒向四周。

撒鹽
在神道教儀式裡,
鹽能驅鬼,而在實際的比賽中,鹽也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
這之後,
橫綱站到土表中央,先拍手,然後拍自己的肚子,最後彎下腰,分別抬起兩條腿,用力踩踏地面。
這個過程會重複好幾次,不斷地發出啪啪啪的巨大響聲,據說這是為了利用橫綱的神力震懾邪鬼惡靈。
在儀式的最後,橫綱壓低重心,擺出一個類似電影裡定妝照的姿勢。

被稱作「不知火型」的儀式
最後,橫綱慢慢起身,向四周行禮致意,這個入場儀式才算結束。
現在日本大概有 8000 名「大相撲」力士,但是只有兩位橫綱。
在 100 多年的時間裡,日本只出過 73 位橫綱。所以,要當上橫綱可以說是十分艱難。有時因為沒有出類拔萃的力士,橫綱就乾脆空缺。
總之是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 , 寧可沒有也不能勉強。

歷代橫綱和大關的圖鑑
即使成為橫綱,道路也沒有變得輕鬆平坦。
「橫綱」雖是終身稱號,輸掉比賽也不會降級,但人們對橫綱的期望也很高。如果連續在兩場正式比賽中都輸掉 8 次以上,
這個橫綱就會被迫退役。
除了實力超群外,橫綱還要有能代表相撲的品格。
也就是說,光實力強大不行,還要符合觀眾的心理期待,要堅韌不拔、勇敢無畏,還要品行端正,容貌也不能過於奇特。在橫綱的身上,人們寄託了對種種美好品質的期待。
可以說,橫綱是最接近神的存在。

「為什麼對於橫綱而言品格是必要的?」——這個問題,也道出了橫綱不止是一般意義上的「運動員」的事實
因此,橫綱不僅是相撲界頂級實力的代表,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國民偶像。
成為一名力拔山河的橫綱,也就肩負起了相撲這項歷史悠久的運動所傳承的神話色彩。
Google / photo
符博文 / 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