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京奧運剛剛落下帷幕,不少人都聽說過,其主場館的設計方案,曾經屬於已故的著名建築大師扎哈·哈迪德。但由於預算不足,便改成了隈研吾的設計。

扎哈的方案
其實,不僅是預算,在審美上,扎哈的方案也一度在日本激起非議。
那麼,日本人心目中理想的現代體育館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東京代代木體育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

代代木體育館
由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可謂日本現代建築的標杆。它於1964年東京奧運會投入使用。
其標誌性的屋頂是當時非常時髦的懸索結構,整個建築給人的感覺就是簡練,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把鋼筋混凝土雄厚、輕盈的魅力完全展現了出來。
雖然走遍整個場館也找不到一處日本傳統建築的元素,但建築的造型、細節和顏色又會讓你感受到一股非常濃郁的日本式的深沉、寧靜之美。
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出現了許多世界級現代建築大師,除了丹下健三,還有安藤忠雄、隈研吾等。

隈研吾
但是,所謂現代主義日本建築卻並非憑空出現,而是走過了一段非常曲折的百餘年的歷程。
說起日本現代建築,就必須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
從1859年開始,日本接觸了與自己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
這一年,日本對西方開放了港口,開始了它的現代化。
從此,日本脫離了以前所屬的中國文化圈,投身到西方文化圈,也開始了日本的產業革命和文化革命。
在建築領域,日本政府也全力推行西化,對傳統建築採取漠視態度,一切都以西方為標準。
明治政府全面西化的決心在建築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僅是政府機關、鐵路車站、兵營、警察署,連學校、工廠以及銀行,都全部照搬西方的建築模式。

日本銀行本店(1896)

舊鹿兒島紡織所技師館(1867)
一開始,日本人當中沒有能夠負責這種建築的施工,只能聘用外國人,而西式的建築教育也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1871年,日本政府在工部省設立了工學寮,1877年改稱工部大學校,工程教育從此起步。這所學校是今天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前身,當時執教的都是英國人。
在開始西化的同時,日本建起了一些從未有過的磚造或石造建築,當時叫作「西洋館」。當然,它們的樣式也是西式的。

鹿鳴館(1883)
起初這些房子由外國人設計和指導建造,從19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這些工作開始由日本建築師負責。
在此以前,日本人還沒見過磚。
一開始,日本人是以西方的磚造建築為教材來學習西方建築的。
這種學習基本上是照搬。日本人花了 40 年,學會了西方的建築技術。
當時的日本政府極力鼓勵磚造建築,是想用它來取代木造房屋,因為木結構容易引發火災。
但磚的造價高,而且不適於溼度很高的日本,所以一般民眾還是會繼續選擇木造住宅。
更重要的是,日本是個多地震國家,而磚造建築的抗震性很差,稍微有點兒震動就垮塌了。
磚造建築完全停建,是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後。
這次慘痛的經歷終於讓「磚粉」們死了心,而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抗震性能和耐火性能都得到了證實。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改變了日本建築界的風向
關東大地震以後,日本全國各個城市的主要官廳、學校和辦公樓建築都大量採用了鋼筋混凝土或鋼框架與鋼筋混凝土複合結構。
鋼筋混凝土這種建材,首次亮相於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但是真正用來建造房子則是在1900年左右。
剛開始的時候,鋼筋混凝土在日本的使用也是試驗性質的,在1923關東大地震之後,才終於在城市建築中佔據了統治地位。

大阪天守閣(1931)是日本現存最早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不過需要提及的是,在鋼筋混凝土建築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時,民間的住宅、神社、佛教寺院的建築依然沿用傳統的木造。
這些木造建築不是由那些學院派建築師建造,而是民間的工匠們自己設計、自己施工。
「二戰」前,這種建築佔全日本房屋建造總面積的90%以上,可見直到那時,日本還是一個木造建築國。「二戰」之後,木造建築才降到一半以下,其餘全由鋼筋混凝土代替。
隨著「鋼粉」們在城市建設中的勢力慢慢擴大,日本的主流建築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是日本建築學的性格發生了轉變。
這一時期,抗震變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美觀度退而居其次。
一直到「二戰」之前, 大多數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外觀還是沉重的舊形式,更有甚者,在沉重的牆體上扣著東方式的坡形瓦屋頂,這種樣式叫作「帝冠式」。
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就是代表。
它於1938年完工開館,是傳統和現代、西方和日本文明的一例非常機械的結合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樣的建築被現代主義建築師稱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象徵。
不過,當時日本的現代主義建築師都還很年輕,在建築界尚未佔據話語權。
「二戰」以後,日本經過了大約5年的窮困和混亂時期,隨後就進入了復興期。
在建築領域,戰前的少數派或反主流派的現代主義者一下子成為潮流的領導者。

丹下健三
他們的代表人物是前川國男,之後則是他的弟子丹下健三。這兩個人都受到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的強烈影響,前川還直接受教於柯布西耶。

前川國男設計的世田谷區民會館
戰後的日本,不論在生產技術還是生活方式上,受佔領國美國的影響都更大一些。
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美國是自由主義的象徵,美國的工業文明也是自己的理想。
就這樣,日本開始了第二次現代化。
用鋼筋、玻璃、混凝土和鋁等現代化工業生產的材料,把工業文明成果表現出來,就成為日本戰後建築的主流。
不過,年輕的現代主義建築師與前輩們不同,不再全部照搬西方,而是提出要對日本建築的傳統進行重新認識。尋求西方工業文明和日本傳統更深入的融合。
現代主義的建築思想是追求功能性和合理性,日本建築的傳統思想是單純、明快、強調素材美、不加修飾。
而前文提到的丹下健三,就是能夠做到結合二者的佼佼者。
跟丹下健三齊名的建築大師是安藤忠雄。
他擅長使用清水混凝土建造住宅和商業建築。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塗著透明的保護層,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修飾,直接體現天然的肌理。
安藤忠雄的成名作是位於大阪的「住吉的長屋」。

「住吉的長屋」
其特點是兩端的外牆上幾乎沒有採光,就像一個封閉的混凝土方盒子,完全靠中部的庭院採光。
「住吉的長屋」整體上就是個簡單的幾何形體,院中也沒有任何植物,看上去很單調,沒什麼生氣,但厚重的牆體把建築變成了鬧市中的「孤島」,置身其中就可以感受到一種枯寂的意味,禪意十足。

「住吉的長屋」內部
可以說,安藤忠雄賦予了現代建築日本的審美核心,而不再是機械的結合。
日本的民族特性並沒有隨著現代建築的發展而消失,這是難能可貴的,但發展到今天,日本建築也走過了不少模仿和摸索的歷程。
這裡需要提及的是,其實日本的傳統建築保護得也不是特別好。像茶室、數寄屋、町家、民家、集落也在漸漸消失。

人去樓空的舊宅
不像中國的古建築是由於城市化進程而被成規模地拆除,日本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城市化的進程中,年輕人都流向大城市,老住宅中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老住宅慢慢變成空宅,最終因為得不到維修而廢棄或拆除。
這種情況在日本的中小城市和鄉村非常普遍,不得不說也是一種遺憾。
回顧日本近現代建築發展的歷程,都離不開時代潮流的沖刷。
從明治維新時期的全盤西化,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慘痛經驗,再到二戰後的西方思潮,如何在傳統和現代、西方與東方之中取捨,都不僅僅是建築師一人的獨斷創見,可以說,也是建築師們對時代作出的一種回答。
Google / photo
符博文 / 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