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京都,沒有盛唐,也沒有平安京?

我們常說京都是「千年古都」,又常與唐日交流的美談並提。

但其實,當我們漫步京都街頭,是很難找到一處平安時代流傳下來的建築的。

那麼,今天的京都風貌,又是怎麼來的呢?

就讓我們一起回溯歷史,去探明這座古都的千年軌跡吧。

平安京的誕生,時代的開始

京都的前身平安京,是從桓武天皇時期開始作為日本的首都發展起來的。

平安京的格局

其實一開始,桓武天皇遷都的目的地是長區京,但是過程並不順利。

由於桓武天皇身邊屢有不祥之事發生、天災人禍頻仍,最終,桓武天皇決定改在葛野郡宇太村建立都城。

這一建,就是十年。

初始時,京都是按照唐朝的都城長安城、洛陽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洛陽建造的。

不過,其大小只有西安面積的四分之一。

城北的中央部分為平安宮,其餘各部分則被南北縱橫交錯的街道分割成網格狀。

都城以直通平安宮城門的朱雀路和同大路為界,分為東西兩京。

平安宮的朱雀門原址如今只存今人立碑說明

平安宮的朱雀門原址。如今只存今人立碑說明

因為平安初期好唐風,故嵯峨天皇在位時,將左京命名為洛陽城,右京命名為長安城。

後因右京地勢低窪長年積水,逐漸衰微,所以平安京的發展重心落到了左京,也就是洛陽城。

「洛陽」逐漸成為平安京的代名詞。

我們今天熟悉的「京都」這兩個字,原是古代日本首都的代稱。12世紀左右,「京都」二字逐漸成為平安京的固定稱呼。

但直至今天,日本人仍然會以「上洛」代指到京都去的行為。

雖然「洛陽」不再,但古都的千年脈絡,確實還可以追索一二。

武家之都

室町幕府的開創者足利高氏,原本是協助後醍醐天皇推翻鎌倉幕府的重要功臣。

足利尊氏畫像

足利尊氏畫像

為此,後醍醐天皇還賜其名為「足利尊氏」。

後來,足利尊氏擁兵自重,與後醍醐天皇的關係迅速惡化。

在經過數次戰爭後,足利尊氏最終攻佔京都,並擁立了光明天皇,自立為徵夷大將軍。

此後日本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進入南北朝時期。

建立幕府後,足利尊氏將以前一直位於鎌倉的幕府遷到了京都。

其主要原因是,京都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莊園領主聚集之地,也是資訊網路最發達的地方。

歷應二年(1339),後醍醐天皇逝世于吉野山。

足利尊氏畏懼其怨靈,於是在京都建造了天龍寺為後醍醐天皇祈冥福。

天龍寺

天龍寺

天龍寺在後來多次的火災和地震中被毀,如今我們所見到天龍寺,乃是明治時期重建的,寺內的庭院基本還原了初建時的面貌。

足利義滿執政後,結束了日本南北紛爭的內亂局面,克服了戰時經濟停滯甚至是倒退的窘境。

民眾得以休養生息,京都逐漸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

為了保護幕府將軍,多數的武士也跟著遷移到京都。

京都這20萬人口之中,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是武家。說京都是武家之都也未為過。

由此,一種公家和武家,地方和中央相結合的新文化形式在京都誕生。

義滿性風雅,好奢侈,他在任期間,文化盛極一時。

著名的金閣寺就是在此時建成

著名的金閣寺就是在此時建成

這一時期,建築文學、繪畫、雕刻、藝能、宗教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如世阿彌、觀阿彌等才人,都是在此時湧現。

雖然唐文化在鎌倉時期一直深受日本人喜愛,但是在義滿時期,日本人開始結合自身的特點將中國傳入的文化日本化。

例如,喝茶的方式、禮儀和坐具等,其中一些禮儀還逐漸演變成武家之禮儀。日本文化逐漸發展出一種與中國不同的風貌。

此時的京都成為了繁榮的武家之都。

信長和秀吉的京都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一個朝代,都逃不過興衰更替的週期。

1467年,室町幕府也走到了崩塌的邊緣。

應仁之亂讓整個京都遭受了滅頂之災,曾經繁華的京都變成了殘垣斷壁。

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

關於應仁之亂後的京都,通常說法是,整個京都都被付之一炬。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雖說很多地方確實被大火燒燬,但是下京地區並沒有遭受非常大的毀壞。

不過,戰後都城的治安江河日下是事實。

當時公家的日記有記載,應仁之亂後的京都,流民四起,盜賊猖狂,縱火搶劫之事屢見不鮮。

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

這次戰爭使幕府的影響力驟減,幕府逐漸變成各大名爭奪權力的傀儡,日本進入了長達100多年的戰國時代。

在這個群雄逐鹿的年代,湧現出了許多現在所熟知的英雄人物。

要說京都完全恢復到以往的繁華,還是在豐臣秀吉在位之時。

隨著統一天下步伐的加快,秀吉越來越注重將京都改造為一個適合作為全國權力中樞的大城市。

歷史上曇花一現的「聚楽第」也在此時建成。

聚楽第圖屏風

《聚楽第圖屏風》

天正十八年(1590),秀吉讓人修建了土御門東洞院內的主要建築,並將周邊改為公家町,修建了大量的公家屋邸。

同時,為了削弱寺廟和貴族的勢力,豐臣秀吉還兩度下令免除京都的地租。

這項政策帶來的好處不只是權力的集中,還有百姓們的交口稱讚,工商業的發展,可謂是一石三鳥。

如今,位於阿彌陀峰頂上的五輪塔,是豐國會於1897年豐臣秀吉去世300週年來臨之際,為了紀念豐臣秀吉而修建的。

如今的京都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著秀吉當年重新規劃的影子。

江戶時代的京都

經過秀吉的都市改造,京都急劇擴張,上京和下京連為一體,形成一個整體的街區。

記錄了江戶初期京都風貌的《洛中洛外圖》

到了17世紀初期,京都人口已經重新接近20萬,又恢復為往日那個熙來攘往的大都市。

江戶時期的京都,總人口達到40萬之多。

為了交通的便利,京都在街道佈置上做了一定的修整。

北邊增加了鞍馬口街,南邊增加了差不多七條街道,東邊則增加了寺町通,南邊則是大宮路。一些舊的街道也得到了擴建。

可以說,近代京都的街市原型,在17世紀末就已經形成了。

與此同時,原先作為人民活動廣場的鴨川,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整修。

江戶時代的鴨川納涼風景圖

鴨川愈發繁榮起來。但這樣的繁榮興旺也帶來一定的負面結果。

到元祿年間(1688-1704),鴨川附近逐漸演變成人們丟棄垃圾和廢舊物品的場所,髒亂不堪。

政府不得不在這裡掛上了高高的佈告牌,禁止人們在此丟棄垃圾。

另一方面,舊時的王朝之風、古典之美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京都重新風靡。

江戶幕府末期,京都出現了許多類似於「名勝嚮導」一類的書。

更晚近的19世紀京都名勝圖覽

其中包括東西本願寺、三十三間堂、東福寺、伏見稻荷大社、上賀茂神社、金閣寺、二條城等。

可以說,這已經和今天我們去京都遊覽的路線很相近了。

京都的近代重生

明治維新之後,天皇遷都東京。

京都失去了往日作為政治中心的優勢,商業自然也不如以往繁榮。

相傳,明治維新政府的首腦、公家出身的巖倉具視死前想遊覽一番嵐山的風景,到了之後卻發現那裡一派荒涼,全然不似往日的山清水秀,大失所望。

為了讓京都恢復以往的繁榮,天皇下令將京都再開發,進行現代化建設。

首先是文化方面。日本第一批小學在京都落成,並組織專人管理。

1889年的尚德小學校畢業合影

同時,政府派遣京都的傳統手工藝人到西歐學習,以求讓京都的西陣織、清水燒、友禪染等傳統工藝能與現代工藝進一步結合,推動京都傳統工業的發展和就業。

其次,是能源方面。

琵琶湖疏水工程的建設,保證了京都市民的水源和發電。

琵琶湖疏水工程建設現場

琵琶湖疏水工程建設現場

最後,是京都的交通方面。

擴建道路、鋪設電鐵、建設水上通道第二疏水工程,成為當時的三大事業。

自1895年開始建設,1935年的京都已經擁有非常完備的電力和交通系統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為京都穿上現代化的新裝的同時,近代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了千年古都形象的維護。

為紀念桓武天皇平安遷都1100週年,日本政府修建了平安神宮,並於每年舉行時代祭。

著名的京都時代祭,與近代日本政府對京都的振興事業有著密切關係

京都被定為日本的副都。

為此,政府還制定了《市街地景觀整備條例》等一系列條例,以維護京都古都的氛圍和城市形象。

由此,京都逐漸發展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有著千年歷史的京都,今後也將帶著身上歷史的印記,再去看下一個千年。

選自知日48期《世上只有一個京都!》

Google / photo

符博文 / edit

相關文章

泉州與京都,平行世界裡的孿生姐妹

泉州與京都,平行世界裡的孿生姐妹

泉州老城區保存完好。/ 圖蟲創意 滿城的廟宇宗社、對牛肉的情有獨鍾、不靠歷史遺產吃飯、水乳交融的仙氣與人間煙火,泉州與京都像是從未謀面的老友...

你沒去過 「產寧坂」(三年坂)?

你沒去過 「產寧坂」(三年坂)?

日本2000年曆史上,有過兩座都城,最早的是奈良,此後是京都。 奈良建都始於公元694年,最早的是藤原京。16年後的710年,在現在的奈良市...

神奇的「中美地峽」,有太多旅行寶藏!

神奇的「中美地峽」,有太多旅行寶藏!

整個美洲大陸,有太多值得旅行的目的地,加拿大、美國自不必多說,在北美洲還有墨西哥、南美洲則有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 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