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已經連續多年,榮冠全球最幸福的國家。而日本,一直以來的口號都是向北歐國家看齊、向丹麥學習。
在日本,丹麥詞彙——Hygge是一個熱門話題,它可以被翻譯為美好的、愜意的、舒適的,是名詞、動詞,也是形容詞。

點上蠟燭跟家人朋友共進晚餐是Hygge;裹上暖絨絨的毛毯,窩在沙發裡看書是Hygge;坐在暖爐旁邊小酌熱葡萄酒是Hygge…… Hygge是丹麥人生活美學的核心。

日本媒體經常探討Hygge文化,市面上有多本關於如何創造Hygge的著作,丹麥人Jens H. Jensen的《在日本過Hygge的生活》,就是其中的一本。
Jens H. Jensen在高中時,看過一部日本連續劇,從此對日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倫敦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於2002年赴日留學,結識了現在的妻子,如今一邊在丹麥駐日本大使館工作,一邊為多部日本雜誌撰寫介紹北歐生活的專欄。

他如今定居在距離東京只有一小時車程的鎌倉,院子裡養著一群雞。房子是有40年曆史的民居,跟妻子用了4年時間,一點點DIY成現在的模樣。
今天,日活就請這位定居日本18年的丹麥人,聊聊日本與全球最幸福國家之間的差距。

Hygge與小確幸
日本也有Hygge。比如說冬天全家人一起吃火鍋,比如在被爐裡吃橘子,比如泡溫泉後喝杯牛奶,都是日本的Hygge,類似於小確幸吧。
創造Hygge的空間,離不開窗戶的作用。窗戶不僅要把風與光引進來,也發揮著連接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的重要作用。

北歐生活的一大要素,是從裡面看外面,從外面看裡面。北歐人喜歡在窗邊裝點季節性的飾品,夏天可能是鮮花,冬天可能是手工蠟燭,有孩子的家庭一般是孩子的手繪作品,是把家裡最能代表幸福的東西擺放在窗邊,展示給外面的人看,讓看到的人也能感受到一種溫暖與滿足,是共享的精神。
日本人很在意私人空間和他人的眼光,白天也擋著窗簾,我建議先從小窗戶嘗試,不要拉上窗簾,實在介意的話,就在窗邊放上插著花的花瓶,有遮擋視線的作用。

不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日本人特別害怕孤獨,努力要合群,努力要跟大家談得來。
而丹麥年輕人一到18歲,有近9成都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18歲,在得到自由空間的同時,也要享受一個人承擔生活的苦悶與孤獨。
不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如果不孤獨,就意識不到要想辦法調整自己的生活環境,掌握自己把控生活的本領。

生活需要「陰影」
在日本生活感受到的與丹麥最大的不同,是日本人喜歡把房間映照的燈火通明,選房的時候也很在意是否朝陽。
其實對於房間來說,光重要,影也很重要。不需要所有的都看得那麼清清楚楚,有陰影更容易放鬆。

人類從前是住在洞穴裡的,大家圍著小小的一團火,感覺到發自內心的安全與安心。
從前的日本人的生活,也很重視這種感受,比如居間的中心是一個地爐,大家都圍著地爐吃飯聊天,在房間的角落裡有行燈,行燈的照明反射到紙糊的障子上,為房間籠罩上一層朦朧的光。
儘管時代變了,生活環境不同了,但人類對於光與影的追求,其實還是比較原始的感覺。所以,要製造出一些「陰影」來。

沒有自然而然的幸福
沒有自然而然地幸福,都是透過思考與努力,自己創造出來的。比如我現在的居住環境,是跟妻子自己一點一點DIY出來的,一到週末我不是修理這個就是製作那個,鄰居們都以為我是個木匠呢。
丹麥日照時間短,鎌倉潮溼,無論住在哪裡,都有受限制、不方便的地方。在有限的環境裡,儘可能打造舒適的空間,就是創造幸福的過程。
我幾乎每天都在考慮,要不要挪動一下櫃子的位置,要不要調整一下照明的高度,不斷嘗試讓居住環境更舒適的方法。
幸福,是一個永遠未完成的狀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