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房子:掩映在梧桐樹後,每個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氣質與風韻,而建築作為城市的縮影,堪稱城市文化最直觀的載體。

上海的寧波路上,矗立著一棟網紅「紙片樓」,它位於石潭弄的最南端,正面看與普通居民樓並無差別,側面觀之卻薄如紙片,最薄處甚至僅有一塊磚的厚度。這棟百年老樓並非有什麼魔法支撐,而是因為它採取了非常獨特的三角形構造,外面看難以居住,其實裡面「別有洞天」。這是寓居於舊上海老巷弄的民眾們的生存智慧,也是上海風情各異的歷史建築之冰山一角。

若說精巧奇崛的紙片樓涵納了上海普通民眾的喜樂悲歡,那麼端莊華麗的洋房花園則見證了東西交匯、華洋共處的上海滄桑往昔。這些掩映在梧桐樹後的老房子,設計獨特、工藝精巧,兼具西方文化特徵和民族色彩,構成了這座城市別具一格的海派韻味,不僅僅是上海的,也是見證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神奇的「紙片樓」

在這座有溫度的城市裡,建築是可閱讀的。優秀歷史建築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的城市記憶和人文故事。

建築有記憶

老房子銘刻著不同的歷史年輪,它儲存著城市的記憶。

上海是一座彙集世界近現代優秀建築的大城市。有人曾形象地說:「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優秀建築和名人住宅,在上海建築史、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近百年來,薈萃東西文化的各種優秀建築和一批近代重要歷史文化名人住宅彙集上海,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文化風景線。

宋慶齡故居照片(上海市檔案館藏)

宋慶齡故居照片(上海市檔案館藏)

上海是西方文化最早傳入中國的城市之一,中西文化在這裡交流碰撞。上海的近代建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這些建築如同城市中閃閃發光的皇冠,而徐匯區近代建築則被譽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這裡留下了丁香花園、徐匯公學、徐家匯大教堂、徐家匯藏書樓等近百年的建築文化遺產,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代表性建築風格作品。從英國式、德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以及俄羅斯建築,到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和民間傳統建築;從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到現代建築各個流派,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丁香花園

丁香花園樓閣走廊

體現中西合璧的花園池塘及涼亭

1850年創辦的徐匯公學

1850年創辦的徐匯公學

1850年創辦的徐匯公學

徐匯公學舊影

徐匯公學

徐家匯大教堂

徐家匯大教堂

徐家匯大教堂

教堂內景

徐家匯藏書樓

徐家匯藏書樓

徐家匯藏書樓

徐家匯藏書樓舊影

這些外來的建築文化落地之後,又與本地的建築文化交融在一起,如中國建築藝術的傳統元素——梁枋、斗拱、雀替、石鼓、牆簷、屋脊、磚雕、彩繪、門墩、隔扇和瓦當等等,在異國風情的建築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而老上海的石庫門建築,既採用我國江南傳統民居空間形式,又按照西方連排居住的方式進行總體佈局,並融入了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等建築藝術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海派建築文化。

老上海生活照——石庫門裡弄(上海市檔案館藏)

記載著生活痕跡的老房子,成為一段段城市歷史的片斷。在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範圍,早期花園住宅和西式公寓建築的興建,記載了一戰後經濟的復甦與繁榮、租界內相對穩定的秩序,吸引了海內外人士和財富向此集中,這一區域逐步發展成為高級住宅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租界一度成為與戰火隔離的「孤島」,大量新式里弄、聯立式花園住宅和單元式公寓住宅的先後產生,吸納了大量湧入的人口。可以說,歷史建築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衡山路上的麗波花園

凱文公寓

上海國際禮拜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

當代上海的多名大實業家在徐匯區都有花園洋房。中國公私合營第一個簽署協議的地點就在建國西路296號的一棟洋房裡(建國西路襄陽南路路口,當時的榮公館),由榮毅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簽訂。

榮毅仁與家人合影

建築因為有了故事而有了生命,城市因為有了歷史建築而顯現出它的個性。在徐匯區幾千幢老洋房裡,曾居住過許多達官要人、工商巨頭、演藝明星,曾經發生過不少影響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革的重大事件。細細挖掘的話,可以說每一幢老洋房都有一段精彩的往事,或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縮影。

如何保護老房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許多老房子要麼是七十二家房客,「超負荷」地擁擠使用,要麼後來經過大規模舊城改造,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隨著時間的推延,許多超過半個世紀房齡的建築已顯得風燭殘年,再則有些房屋由於使用上不盡合理,一些高級公寓或花園住宅,或改作工場,或住戶擁擠,另外由於房地產業的發展,有些歷史建築和名人住宅有意無意被開發商拆除或改建。即使有的老房子沒有被整體拆除,但由於居住人口增加後,大大小小的分割、加層、搭建,讓它們破舊不堪。加上公用部位堆滿雜物,花園內亂搭亂建,往日的光彩有的已不復存在。

不僅是單個的老房子應該保護,成片的歷史建築群體更具有特別價值,更需要保護。如上海西南中心城區內的里弄、街坊和花園別墅群,除其具有單體建築藝術意義之外,更具有街坊、里弄或建築群形成的上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區域的意義。建立歷史建築風貌區有利於上海城市更新改造,該拆除的舊房,拆除改造;該保留保護的建築,採取積極的、高水平的保留保護,使保留保護的建築也能為城市經濟產生新的效益。它也有利於開發都市旅遊資源。

留住老房子的神韻

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其他的城市管理一樣,需要像繡花一樣,細針密線;需要精心呵護,就像敬畏善待老人一樣。有的老房子即使要大規模修繕,也要「修舊如舊」,不能隨意改變它近百年來形成的、建築本身具備的特有紋理、膚色和風格。

比如說武康大樓。它原名諾曼底公寓,又稱東美特公寓,位於淮海中路1842-1858號。大樓始建於1924年,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它的外形呈30度,就像一艘巨輪,位於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它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20世紀50年代被命名為武康大樓。之後,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王文娟和鄭君裡等文化演藝名人入住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舊照

武康大樓

趙丹

王人美

早些年大樓修繕,工人們在清洗大樓外立面時發現,這面牆先後遭遇過五六次塗刷,都是不同年代根據當時的審美做的「美化工程」。經年日晒雨淋,不同顏色都已滲入牆體。修繕組最終選了折中的辦法,一方面盡力清洗後塗的顏色,同時適度保留歷史痕跡。

武康大樓作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至今保留了它的歷史神韻。

武康大樓全貌及局部圖

武康大樓全貌及局部圖

今昔對比

今昔對比

舊居新氣象

東平路9號,有一幢法國風格花園住宅。它建於1930年代,曾經是蔣介石、宋美齡的居所,蔣為其取名「愛廬」。蔣介石把廬山觀音橋的牯嶺別墅稱為「美廬」,把杭州西子湖畔的別墅稱為「澄廬」,而把這裡稱為「愛廬」。它與 「美廬」「澄廬」並稱。1958年,這裡成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

1947年,上海市工務局關於修繕東平路9號的文書(上海市檔案館藏)

愛廬

愛廬

愛廬

美廬

澄廬

愛廬為蔣宋結婚時宋美齡的陪嫁

愛廬為蔣宋結婚時宋美齡的陪嫁

2006年11月,這幢樓被列為當年上海優秀歷史建築重點修繕工程。保護性修繕工程剛竣工,還沒有正式使用,「愛廬」顯得格外幽靜。這樣的優秀歷史建築,怎麼能不階段性地對社會開放,讓普通市民了解這座城市裡的「凝固的音樂」呢?

2007年6月9日,在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當天,「愛廬」首次向社會開放。開放那天,引起轟動。成百上千的市民前來參觀,排成的長隊從東平路、衡山路,一直延伸到近烏魯木齊路。

這幢法式花園住宅,正房四開間,假3層,立面是水刷細卵石。窗口、門廊、牆隅均為齒狀仿石裝飾,屋頂設置老虎窗。住宅由一座主樓與兩座副樓組成。主樓面南,副樓位於主樓西側。東側底樓是一個大客廳,可容40餘人觀看電影。二樓臥室內用小柚木條拼嵌地板。臥室外有一陽臺,可眺望宅前花園。屋前原是一個佔地2000平方米的大花園。花園裡有幾棵拔地而起的大雪松,靠南有小溪流穿過草坪,溪內有大小石塊,可徒步跨躍而過。花園東側有池塘、假山、小橋,周圍用鵝卵石鋪築小道。假山上,鐫刻有蔣介石書寫的「愛廬」兩字。

花園

花園

花園

可閱讀的建築

可閱讀的建築充滿了意外、驚喜和精彩,它也讓人們走近了真實的歷史,觸摸到了過去的生活,這也許是歷史建築的靈魂所在。徐家匯這些歷史保護建築,比較多地集中在武康路、復興西路、衡山路、桃江路、汾陽路、永福路、五原路、岳陽路等。岳陽路上有清水紅磚的建業裡,延伸過去的汾陽路還有「海上小白宮」——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等。現在上海許多馬路上都是人,但在安亭路,從頭望到尾往往只有五六個人。這些道路以及一幢幢歷史保護建築,都是徐匯區獨具的特色。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彩色鑲嵌玻璃窗

彩色鑲嵌玻璃窗

老房子因有了故事而擁有生命,老房子記憶見證了歷史建築保護發展的歷程,上海人的老房子記憶也將隨著歷史建築保護走向新的高度而更加豐富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