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上週寫到在渡輪上睡硬座,好像又激起了一波催更睡車攻略的浪潮……幾年前就想過要寫的這篇推送,今天終於可以和大家見面了!
一直關注遠夏的小夥伴也許印象深刻,我們旅途中最常用的過夜方式正是睡車。不管是自己的還是租來的車,我們習慣於以它為家。
最初發現「還有這種操作」,是在2013年美國聯邦政府關門期間。我們從舊金山灣區出發,摸黑趕路五個多小時來到Mono Lake,才意識到計劃過夜的營地跟著政府一起關了門。因為怕強行搭帳篷被警察罰款,我們只好把車前座放倒睡了一宿,沒想到醒來反而覺得——哎,好像比睡帳篷方便多了!
住在車上的生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從阿拉斯加到夏威夷,睡車的次數越來越多。細細算來,自當年的意外之舉一直到現在,我們已經在車裡睡過了242個夜晚。
習慣了這種玩法後我們發現,睡車在美國其實是個相當常規的操作,甚至還有個專門的名詞——boondocking,特指開非房車的普通家用車,並在裡面過夜的旅行方式。
怎麼樣,想不想學習這項新技能?老司機的多年經驗,全部都在這篇指南中和盤托出啦。

睡過。

睡過。

睡過。
為什麼要睡車?
這還用問嘛?當然是因為省錢了!(劃掉)
開個玩笑,省錢固然是好處之一,但最初我們被睡車吸引,其實是靠它替代紮營的麻煩。2012年第一次自駕橫穿北美,全程多半時間都在國家公園裡露營。每天晚上到了目的地,兩個人先得搭帳篷吹防潮墊鋪睡袋,更痛苦的是,第二天還得原樣把它們收回去,裡外裡至少要花半小時。偶爾連續兩天住在同一個地方,不用一大早折騰拔營,那感覺簡直像放假一樣。自從學會睡車,我們只在不通公路的營地才扎帳篷,露營頻率驟降到平均每年一次。
後來,我們的思維進一步放飛,發現車不僅僅可以替代帳篷,甚至也能替代旅館。當年長途開車,到了半夜才入住酒店,然而連自然醒都睡不到,清晨還要被鬧鐘從溫暖的被窩裡揪出來繼續趕路,簡直是太虧了!尤其是對兩個網癮少年來說,白天在旅途中顧不上回郵件回微信看朋友圈,一進房間總免不了開電腦連WiFi刷手機——哪怕再困,等到磨磨蹭蹭刷牙洗臉上床,起碼已經是一個鐘頭之後了。
如今,我們晚上要不要找地方住,主要取決於能在房間裡呆多久。假如只有閉眼到睜眼,那麼最佳選擇顯然是睡車。但如果在天黑前或天亮後有大把時間要消磨,可以下午入住一直待到第二天中午,酒店便有了睡覺之外的附加價值,方便在白天舒舒服服地處理一些雜事或者完成點工作。所以說,遠夏在路上也不是每天一定睡車,只不過以我們的旅行強度,多數日子睡車都更合適。

睡過。
Eric:我尤其喜歡睡車帶來的自由。無論搭帳篷還是住旅館都要提前預定,行程一下變得不靈活。比如上個月,我們連續開車16個小時穿越內華達,策略就是什麼時候困了什麼時候下高速找地方睡覺。若是提前訂了酒店,要麼到的時候其實還不累,要麼已經困得半死還得撐著趕過去,沒法隨機調整。
Lyra:睡車的另一個好處,是早起時少了很多糾結和矛盾。風光狗的早晨難免是要去拍日出的,原來不睡車的時候,Eric跟我沒少為鬧鐘定幾點而吵架——他總會打很多富餘,起床洗漱穿衣服打包出門上車開到目的地,每一環都要預留出多得誇張的時間。最終,經常是早早從被窩裡滾出來,然而到了日出點天都沒亮,倆人坐在車裡打著呵欠大眼瞪小眼。
睡在車裡,這個爭執自然得到解決。前晚直接開到觀景臺附近就地睡下,日出便不必折騰早起。甚至從睡袋裡鑽出頭,發現天氣不好,還能縮回去睡個回籠覺。想想幾年前,旅途中天天凌晨五點爬起來卷防潮墊塞睡袋,外帳上的露水都來不及抖幹就得塞進車裡。
真是恨自己:怎麼沒早點亮睡車的技能樹?

睡過。

睡過。
怎麼睡?
為了能睡在裡面,我們三年前挑新車時,考慮的只有SUV。每到一家車行,就把後備箱打開後座放平,然後Eric爬進去——確認能躺平把腿伸直,再詢價試駕,否則免談。平日出門,我們會墊兩個充氣防潮墊,再帶上兩個睡袋和枕頭,就給自己鋪好了一張舒服的床。比不了家裡的記憶海綿床墊和羽絨被,但體驗大大優於住帳篷。停車睡覺只需要從前座爬到後面,連下車都不用。
假如出行需要租車,還只能租到三廂,那就要改睡前座。除了某些跑車,市面上多數車的前座都能把角度放到很低,舒適度當然不如躺平,但也足夠睡著了。「被子」同樣是靠睡袋,冷就裹成木乃伊,熱天只把睡袋搭在身上即可。旅途只有兩三天時,我們偶爾也會睡前座,省去給後面「鋪床」的麻煩。
Eric:最開始這麼睡,是上學的時候偶爾中午太困,就躲到車裡小眯一覺,後來發現其實還挺舒服,睡整晚也毫無障礙。細想一下,每次回國坐經濟艙接近90度的座椅都照睡不誤,車前座比起來已經相當寬敞了,一些航司的「牙醫床」商務艙甚至還不如這樣放得平。
Lyra:我睡覺喜歡蜷成一團,因此不需要地方太寬敞,能平躺比較重要,所以有時會選擇橫著睡後座。Eric不一樣,他可以坐著睡,但希望腿能伸直,我倆一前一後剛好合適。

兩廂睡法。

前座睡法。
解答幾個常見的細節問題:
關於透氣,把車窗開個一指寬的小縫就足夠,或者使用頭頂的天窗更佳。除了高檔壕車,普通家用車的氣閉性並不好(斯巴魯車主用力點頭),不太容易憋死。外面風大時,我們會只開遠離頭的窗子,避免被冷風直吹——例如前座放倒後,頭離後窗其實更近,所以只開前窗。當然,沒風且氣溫較高的時候,車窗開大些也無妨。
Eric:車窗只開一條縫的另一個原因,是防止飛蟲鑽進來。假如蚊子多,氣候又潮溼炎熱,車窗不大開就悶得難受……那我們暫時沒什麼好建議,這種地方最好就不要睡車啦(喂,說的就是你,佛羅里達)。
關於保暖,我們有春秋和冬季兩套睡袋,最低溫標0華氏度,這麼多年一直夠用。事實上,由於不接地,睡車比睡帳篷暖和很多。在冷的地方,我們會停車收拾好床鋪後再開一會兒暖氣,然後藉著熱力迅速鑽進睡袋。此處必須注意,千萬不能整夜開著暖氣或空調(真的會中毒),睡覺前一定要徹底滅車。
關於枕頭,開自己的車從家出發時,我們通常直接帶家裡的備用枕頭。假如租車睡前座,最適合的其實是飛機用的U形頸枕,也可以從超市買兩個便宜枕頭用完扔掉,或者拿幾件衣服裹起來代替。
關於洗漱,多數睡車地點都有衛生間,沒有的話找24小時的超市或加油站。如果需要洗澡,很多帳篷營地、健身房、社區中心、洗衣房都有收費浴室,也可以靠隔幾天住一次酒店解決。
關於手機,儘量在停車前充滿電。如果氣溫低,夜裡要把它塞進睡袋,放在外面容易凍掉電。

睡過。
睡哪裡?
首先,無論國家公園裡官方的營地,還是國家公園外私人的營地,絕大多數能搭帳篷的地方都可以睡車。選具體位置時,要確保地勢儘可能平緩。如果躲不開坡度,那就車頭朝上車尾朝下,以免躺下頭低腳高。另外記得車別往一側傾斜,否則夜裡人朝低的方向蹭,容易下意識地用力導致腰疼。這些營地通常條件不錯,有廁所有飲水有樹蔭有桌椅,當然大多都收費。
還有一種更小眾的營地,在國家公園附近由BLM(土地管理局)監管的土地上。它們一般是條土路,沿途隨意紮營,不需要註冊或交錢。條件當然比收費的正經營地差很多,上面說的硬體統統沒有。不推薦在此睡帳篷,睡車則無妨,停在哪裡都一樣。像亞利桑那的Grand Canyon、加州的Joshua Tree、科羅拉多的Great Sand Dunes旁邊都有免費BLM營地,只是很多人完全不知道。

睡過。
當然,在不能搭帳篷的地方睡車,才是更重頭的攻略。
公路休息區是我們最喜歡的睡車地點。通常州際高速上每隔60英里左右就有一處,連夜趕路開到困時拐進下一個休息區停下,上廁所刷牙洗臉睡覺正合適。不過美國不同州政策不同,休息區Overnight Parking有的合法有的非法,具體需要查閱當地交通法律。大體上,西海岸由於人口稀疏大多允許,像俄勒岡明文鼓勵疲倦的司機停下睡覺,白天甚至還有免費咖啡供應,加州則限制休息區停留不得超過八小時(但並不嚴格執行)。關於休息區的位置,各州的交通局網站都有列表,或者直接在地圖上搜「Rest Area」。
Eric:如果選擇公路休息區過夜,應該儘量躲開大城市周邊。在這些地方,休息區往往會被暫時沒地方住的城裡年輕人佔領,安全性相對差些。上個月,我們開車凌晨三點經過薩克拉門託,困得不行決定拐進I-5的休息區眯一會兒,誰知差點找不到車位。後來是剛好有車離開才終於停下,大概是位去上早班的小哥。
Lyra:像西雅圖這種流浪漢比較多的地方,城郊的休息區直接不允許過夜(華盛頓州其它休息區都可以),而且真的有警察不停巡查。據說,之前很多租不起房的人長住在休息區,裡面甚至都發展出了皮肉生意——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我們白天經過,看起來倒是很正常。
類似地,高速邊24小時營業的大加油站多數也可以睡。這裡專指那種十幾個油泵,旁邊開著連鎖快餐,還分成小車區和卡車區的那種(地圖用「Travel Center」關鍵詞搜索)。有的非常歡迎過路的人睡,有的完全不讓,也有的會要求把車開到停車場遠端,別佔門口的好車位。具體每家的規則建議詢問收銀員。我們更喜歡休息區,是因為加油站的燈通常偏亮,而且十八輪重卡進進出出很吵。
Lyra:對了,提醒對光或對聲音敏感的小夥伴,自備眼罩和耳塞。這點我最佩服Eric,路燈正對著臉也照睡不誤,噪音更毫無影響,簡直是完美的睡車體質。

睡過。
在城鎮中,最合適的睡覺地點是大型連鎖商店的停車場,例如對房車非常友好的沃爾瑪。它的創始人Sam Walton是個房車愛好者,所以要求門店允許旅客在停車場裡過夜——這是個雙贏的結果,天黑後車位空著也沒用,停下的車主也會在店裡消費,算是各取所需。類似的商店還有不少,尤其是經營戶外用品的,夜間停車場裡會有很多房車。
當然,遠不是所有沃爾瑪都遵循創始人的要求,具體狀況取決於各家門店的經理。有的因為本地犯罪率高,怕停車場裡發生治安事件,而直接禁止睡車。有的是受制於當地法律,警察不允許在車裡過夜。最穩妥的辦法,永遠是詢問店員或巡邏的保安,確認自己不會半夜被趕走。
Eric: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祕密,是很多城市周邊的賭場都免費提供過夜停車,甚至還會主動送幾個老虎機代幣,吸引上當的呆逼進去送錢。應對辦法也簡單,到了就睡睡醒就走,別受誘惑就好啦。
不少網站提供睡車地點的地圖名錄,甚至還帶點評打分功能。各家側重不同,有的收會員訂閱費,我們這裡不做具體推薦,建議小夥伴們自己閱讀取捨,搜索「RV Overnight Parking」、「Free Camping」等關鍵詞即可。雖然它們主要服務房車,但睡小車使用的是一樣的信息。
我們曾在Reddit上讀過一個超長的神貼,是一個哥們講他如何在洛杉磯睡車過了一年,每天換到不同的街區過夜,確保自己不被警察趕走也不被壞人搶劫——這位老兄的經歷顯然只是都市傳奇,非常人所能效仿,但他準確地指出了睡車的唯二兩個關鍵因素:合法和安全。
所以我們在本段的結尾,一定要嚴肅地提醒小夥伴們:睡車意味著在公共場所過夜,必然有相應的風險伴隨。它可能來自於警察的騷擾,也可能來自於不法之徒的惦記,或者其他極端的意外狀況。上述攻略提到的建議,無論營地還是休息區、加油站、沃爾瑪……都只來自於遠夏的個人經驗,不能也不應該替代你自己的判斷。
此處應有免責聲明:如果你覺得某個地點不安全,那麼就避開那裡;如果你無法判定某個地點是否能睡,那麼它就不能睡。出於負責的考慮,對於「某公園附近應該睡哪兒」、「某停車場能不能睡」之類的問題,我們很抱歉無法回答。

睡過。
最後回覆一個有點兒跑題的疑問:開輛房車不好嗎?其實很好,不同配置的房車完全能對標汽車旅館到五星級酒店不同檔次的房間,晚上可以躺在正經的床墊上。但房車雖然舒適度上佳,卻不如小車便宜和方便。即使先不提上百刀一天的租金和高油耗,如果想放開享用車裡的廚房、廁所、電視等設施,就需要頻繁找專門的房車營地加水充電,每天再花幾十美元,也並沒得到想哪兒停哪兒的便利。多人均攤這個價格還好,我們兩個人出門,房車的開銷往往比天天住酒店還貴。
Eric:而且房車開得慢呀,在山路或者高速上,看著後面的小車嗖嗖超過去,心裡還是挺不爽的~
需要再次重申,睡車當然並不適合所有人。如果從未這麼玩過,建議先在短途旅行中試試看,假若睡不好或腰痠背痛就及時放棄,覺得喜歡再發揚光大。畢竟,無論是車還是帳篷或是旅館,過夜方式永遠不該影響旅途的體驗。
好啦,希望小夥伴們在車裡睡得愉快!有任何上文沒解釋清楚的疑惑,也歡迎在評論區提問^^

睡過。